隨著第二胎預產期逐漸接近,我開始回想第一胎的哺乳經驗,一邊回溯記憶,一邊把當時的哺乳經驗和心得寫下來,寫著寫著,這篇文章就誕生了,希望能提供給有計畫讓孩子喝母乳的新手爸媽一些參考。
考慮到經驗傳遞,這篇文章會寫得比較長也比較詳盡,可能會有些瑣碎,如果你是準爸媽、新手爸媽,對哺乳還不太瞭解,或是正在母乳之路上受挫而想多參考一些經驗和做法,可以準備一杯飲料、調整舒服的坐姿,然後,
來吧,讓我們開始。
(服用指南:本文內文提到的各種狀況和處理方式,屬於經驗分享,是我的親身經歷,寫作初衷是讓因為哺乳而焦頭爛額的新手媽媽、新手爸爸知道你們真的不孤單。每一段落的FAQ則有我個人比較推薦的做法。不過,如果你碰到了難以解決的問題,還是建議尋求真正的專業人員並多方參考資料,找出適合自己的解決辦法。)
產後第一階段:在醫院的三天手擠乳
產前,我對餵母乳的想法是「母奶有多少就餵多少,不夠就補配方奶」。做為新手媽媽,因為整個生產和育兒對我來說都是全然陌生的領域,我忙著瞭解各種相關的事,對於哺乳這一塊沒來得及特別做功課。
當時我選擇的醫院和月中,是不特別鼓勵親子同室的。產後在醫院期間完全沒有親子同室的機制,要餵母奶就是擠奶送到嬰兒室。入住月中以後,要餵母乳則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方式同樣是擠奶送到嬰兒室,第二種方式是經過七天隔離期,之後就可以每天在月中指定的一個時段到嬰兒室親餵寶寶,每天一次,每次親餵時間最多一小時。
我的第一階段母乳知識是醫院和月中護理師教我的。產後第二天,護理師來教我手擠母乳,並為我示範。初乳要用手擠,並用針筒收集。護理師的手法很嫻熟,不過換成我就很不靈光,第一次擠奶甚至擠不到嬰兒室能收的最低份量3ml,整整奮鬥了一小時多結果只能整管丟掉,當下真是手痠脖子痠又傷心。不過我規律地每四小時擠一次,奶量總算慢慢增加了。
<Tips>
如果有打算餵母乳,強力推薦選擇「彈性親子同室」的月中,如果能選擇彈性親子同室的醫院、甚至醫院有充足的「產檯母嬰肌膚接觸時間」會更好。 但是,請一定要記得,餵母乳不是媽媽生涯中的全部,不是媽媽能為孩子做的唯一一件事。儘管有研究指出親餵母乳有助於產婦身體復原,理論上這是對媽媽和寶寶都雙贏的事,但是,如果有其他考量,也建議綜合思考後再下決定,例如這間醫院不支持產檯接觸,也不提供彈性親子同室,但有你非常信賴的產科醫生,可以讓你待產、生產時安心;例如你打算住多人病房,按照你對自己的瞭解,如果病房裡有好幾個新生兒,這個哭完那個哭,會讓你完全無法入睡,你實在沒辦法跟嬰兒們同住。記得,在餵母乳這條路上,就像我們決定接觸其他任何一個新領域一樣,保持開放的心去嘗試、碰到困難試著尋求資源解決,但不要勉強,別把自己逼得太緊,生活過得平衡、快樂,比較重要。
產後第二階段:入住月中,開始使用吸乳器
到了產後第三天入住月中,我的奶量已經到達每次擠奶雙邊加起來30ml。月中護理師確認我的擠奶量之後,就跟我說可以從「手擠」換成「吸乳器」了。
月中提供的吸乳器是貝瑞克S2單邊。護理師簡單教我怎麼使用,並告訴我一樣維持每四小時擠一次的頻率,時間分配每一邊不超過25分鐘。因為用的是單邊吸乳器,擠奶的時間分配就變成:
5分鐘按摩乳房>25分鐘擠奶>換邊,5分鐘按摩乳房>25分鐘擠奶>兩邊都擠完後冰敷5分鐘(冰敷是月中護理師教的。很久以後我自己做功課,才知道應該冷敷比較好)。
也就是每次擠奶要花1小時5分鐘。再加上清洗吸乳器配件、消毒,大約要花1小時15分鐘。
這段時期,我單次擠奶的奶量穩定上升。原本我以為,只要我維持四小時擠奶一次的頻率,就能夠順順把擠奶這件事走下去,直到產後大約第七天,處於生理性漲奶時期,儘管我擠奶的頻率維持不變,乳房還是出現了硬塊。
當時我並不清楚生理性漲奶的原理,只知道硬塊會造成塞奶、乳房紅腫發炎,我得想辦法解決硬塊。月中在我入住時有附贈一張跟外部泌乳疏通機構合作的優惠券,可以用優惠體驗價請泌乳師來媽媽房間按摩疏通,於是我預約了第一次疏通服務。
後來我才知道,有不少媽媽曾經請過泌乳師、通乳師,卻因錯誤的按摩手法導致乳房、乳腺受傷。很幸運地,這次我找的泌乳師算是解決了硬塊,也沒有造成其他受傷問題。
<FAQ>
Q:擠奶單邊要擠25分鐘嗎?
A:看情形。我後來在網路上查到比較多建議的擠奶時間是15分鐘內,不過等我熟悉自己的規律後,發現25分鐘還是比較適合我,可以多一次奶陣也擠得比較乾淨,就還是維持25分鐘了。
Q:初乳一定要用手擠嗎?能不能用電動吸乳器?單邊吸乳器看起來很花時間,可不可以一開始就直接用雙邊?
A:初乳分泌量不多,用手擠會比吸乳器更容易移出奶水,而且手擠奶也是一項值得練習的重要技能(下文會再說明)。等到雙邊奶量加總到達30ml,就可以開始用電動吸乳器,初期還是比較建議用單邊,因為產後生理性漲奶的乳房需要細心照顧,常常需要一邊擠奶一邊用手輕輕按摩,一次顧一邊比較顧得來。倒是可以嘗試用單邊吸乳器、沒接吸乳器的那一邊則接小花集乳器。小花集乳器的效果因人而異,要試試看才知道。有的媽媽只是用它來接溢奶,有的媽媽可以用它集到不輸吸乳器那側的奶量。
Q:生理性漲奶是什麼?怎麼辦?
A:產後第3天開始,受到激素影響,乳腺會進入「生理性充血」的階段,這時候會覺得乳房有緊繃感、漲、硬、溫度偏高。這時候如果你是親餵,就依寶寶需求哺餵,如果是擠奶,就規律擠奶,並在擠奶後用冷水或冷毛巾冷敷乳房。如果冷敷還不夠,可以嘗試用高麗菜葉敷,或是冷敷久一點或增加頻率,但不要太低溫冰敷,那樣對現在已經很辛苦的乳腺太刺激了。生理性漲奶的階段通常在產後第7~8天會慢慢改善。
Q:有泌乳問題該找誰?
A:老實說,這個問題我沒有答案。專業最受肯定的應該是IBCLC(國際認證泌乳顧問),但我也碰過IBCLC對我的答疑其實並不精準的狀況,我也問過我的產科醫師(回診時正好聊到),也問過乳房外科醫師,也找過泌乳師,綜合所有的經驗,我只能說不能一概而論,不管你問誰、得到什麼答案、對方建議怎麼處理,你都可以結合自己的情況仔細想想,他說的對嗎?這是我要的嗎?多方查資源求證。泌乳師如果按到你疼痛,切記快逃,快喊停,越快越好,乳腺是很細緻的,特別是產後生理性漲奶的乳房,它都充血了,禁不起暴力擠壓對待啊,會受傷的。
第三階段:每天一次親餵,其他時間擠奶
在月中經過七天隔離期,我終於收到護理師通知,我和寶寶都很健康,明天開始,可以每天一次在月中指定的時間來嬰兒室親餵寶寶了!
第一次親餵母乳,我完全不知道該怎麼做。親餵的地點是嬰兒室旁邊的一間哺乳區,我和其他媽媽排著隊伍,魚貫而入,各自選了一張單人扶手沙發坐下來。護理師憑著寫有名字的手環認人,辨別要把哪個寶寶抱給哪個媽媽。在等待寶寶被抱來的期間,我觀察其他媽媽怎麼坐成穩定的姿勢,怎麼在腰間繫上哺乳枕。很快地,陸續有寶寶被抱出來了。於是我繼續觀察那些有經驗的媽媽,看她們怎麼抱寶寶、怎麼讓寶寶含乳。
護理師並不會特別記得誰是第一次來親餵的新手媽媽,把寶寶抱給我之後就離開了。我試著像其他人一樣,順利讓寶寶就乳,看著他吸吮起來。整段開放親餵的一小時,哺乳區都有一到兩位護理師在場,協助有需要的媽媽。
往後在嬰兒室哺乳的期間,我總共為了三件事舉手問過護理師,分別是:哺乳時怎麼換邊?寶寶喝到一半睡著了怎麼辦?寶寶便便了怎麼換尿布?前兩件事,下面也會分享做法。
接下來在月中的時間,我的作息表大致是:
23:30-00:45 擠奶、清洗吸乳器配件並消毒
01:00-03:30 睡覺
03:30-04:45 擠奶、清洗吸乳器配件並消毒
04:45-08:30 睡覺
08:30 起床梳洗、吃早餐
09:30-10:45 擠奶、清洗吸乳器配件並消毒
11:00-11:30 探嬰
11:30-12:30 吃午餐。這邊算是一天裡難得有的空檔,吃完飯還有一小時左右
13:30-14:45 擠奶、清洗吸乳器配件
15:00-15:30 探嬰。回來後小睡一下
17:00-18:00 到嬰兒室親餵
18:00-19:00 吃晚餐
19:00-20:00 晚餐後看寶寶稍早喝奶的情況,稍微補擠一點奶
20:00-23:30 洗澡。經過緊鑼密鼓的一整天,總算又有一段空檔,可以清點一下有沒有快用完的生活用品、今天嬰兒室有沒有反映寶寶有什麼情形需要思考或處理,諸如此類的瑣事。
這套作息表最大的問題就是:一整天都被擠奶佔滿了。在月中的時候,我覺得自己怎麼都在擠奶,往往一輪事情做完還沒休息,就到了下一次要擠奶的時間。假如中間排了別的事,例如要拍寶寶寫真、挑片、請了泌乳師,一整天就都在趕趕趕。後來我跟好幾位母乳媽媽交流過,大家也都有同樣的想法。仔細想想就知道,這完全不是可以正常接軌日常生活的作息。
相較之下,這時候我對親餵是充滿期待的,因為那是每天我唯一能抱到寶寶的時間。大部分時候母嬰分離,我能為寶寶做的事就剩下擠奶,每一次擠奶紀錄時間和奶量,看著奶量逐漸上升、後來趨於穩定,還把儲乳瓶的奶量刻度拍照下來,定時拎著一袋儲乳瓶送去嬰兒室,想著我今天為寶寶擠了多少奶,珍而重之地交到嬰兒室護理師手上。現在回頭看,雖然很能理解那時候的自己,但也覺得真的很傻。
在月中期間,我因為塞奶又找過一次泌乳師按摩。半個月兩次,其實也算密集了。
<FAQ>
Q:同一次哺乳該換邊嗎?如果要換,怎麼換?
A:原則上,可以等寶寶喝到自然鬆口之後,如果還想喝,這時候再換邊就好。假如寶寶鬆口後就不想喝了,下次哺乳可以從上次沒喝的那一邊開始。不過,偶爾也可能碰到例外狀況,像是你一天能親餵的次數很少,很需要寶寶兩邊都喝到。假如你判斷需要寶寶換邊,可以先跟寶寶打聲招呼,然後用小拇指沿著乳房和寶寶嘴角的交界處、稍微伸進寶寶口中,用小拇指把乳頭輕輕勾出來。這樣可以保護乳頭,避免乳頭退出的過程受傷。
Q:寶寶喝到一半睡著了,怎麼辦?
A:新生兒很容易喝著喝著就睡著。假如寶寶才開始喝不久就睡過去了,可以輕拍寶寶嘗試叫醒他;但如果他已經喝得差不多了,或是很難叫醒,那就讓他睡吧。如果寶寶還含著奶,可以參考前一題QA的做法把乳頭退出來。 」
Q:在月中的作息,時間幾乎都被擠奶佔滿了,該怎麼調整?
A:這一題我直到現在也沒有很明確的答案。目前我的想法是,可以選擇彈性親子同室的月中,增加親餵、減少擠奶,看會不會好一點(不過新生兒掛奶時間也很長)。假如你確定要以擠奶為主,那就把這段時間當做「熟悉擠奶」、「熟悉自己的乳房」的時間吧,越快上手,之後也比較輕鬆。
第四階段:回家後嘗試全親餵
在月中的最後幾天,我查了一些關於全親餵的資訊。從月中回家的第一天,就正式全親餵,為育兒挑戰開啟了新篇章。
首先遇到的挑戰是,寶寶喝母乳會經常稀水便。跟喝配方奶不同,母乳有豐富的乳糖,會刺激寶寶腸胃蠕動,因此小月齡的母奶寶寶一般解便次數會比較多,甚至會發生邊喝邊拉的情況。解便次數多加上便便型態稀水,對寶寶嬌嫩的屁屁無疑是刺激,必須在寶寶解便後就盡快抱去水洗屁屁才行。萬一尿布疹嚴重,就得解開尿布晾屁屁。而我的寶寶剛從月中帶回來時就已經有些紅屁屁了,我們不敢大意,真的是一聽到便便聲就立刻抱去洗,一天要洗十幾次。有時候我抱著寶寶餵奶,寶寶喝到一半解便了,如果有其他家人在,家人會抱去洗,如果只有我,就由我把哺乳枕解開,帶著寶寶去洗屁屁,洗乾淨、換好尿布,再抱回來餵奶。
即使洗得這麼勤快,寶寶還是尿布疹了,最嚴重的兩天因為疼痛的緣故,寶寶經常哭鬧。
緊接著遇到的挑戰是:因為新生兒的吸吮能力還沒有那麼強,每次親餵動輒一小時起跳,一小時半也是常態,寶寶喝著喝著又一副快睡著的樣子。通常一次喝奶告終,不是寶寶喝夠了鬆開嘴,而是喝到睡著我把他放回床上。
同時,母乳又比配方奶好消化,因此大家常說的參考值「配方奶大約四小時餵一次」,相較之下,母乳可能兩小時半到三小時就要餵一次(新生兒階段,之後間隔會慢慢拉長)。實際狀況就是,餵了一小時半,停一小時,又開始餵,這樣循環。這就衍生了幾個疑問:我該怎麼安排時間?又該怎麼知道寶寶究竟有沒有喝飽?畢竟他幾乎一直在喝奶,會不會其實喝不夠,所以才喝個不停?
<FAQ>
Q:寶寶喝母奶頻繁稀水便,是不是我的奶有問題?該怎麼辦?
A:這個問題,上面已經稍微提到。寶寶經常解便、便便狀態稀水,是因為母乳中含有豐富的乳糖,會刺激寶寶腸胃蠕動,這是正常現象,不是你的奶有問題。原則上,不用特別為此做什麼,只是要防範尿布疹,做法是隨時注意、寶寶解便了就抱去水洗屁屁,萬一還是尿布疹了,就帶去看醫生拿藥回家擦,並盡量解開尿布讓寶寶的屁屁可以保持在通風狀態(俗稱晾屁屁)。稀水便的情況什麼時候會改善,每個寶寶不同,從滿月後到三個月大之間都有。當然,如果寶寶真的拉得太嚴重,你覺得很不安,也可以帶寶寶去看醫生。就我個人的經驗,醫生問診後,可能會告訴你這是餵母乳的正常現象,也可能會建議你嘗試水解奶粉或無乳糖配方奶。
Q:寶寶喝奶時間這麼長,媽媽不就完全沒有自由,也沒辦法好好休息?該怎麼安排時間才好?這樣的狀況到什麼時候才會改善?
A:同上題,這樣的情形俗稱「掛奶」,在新生兒階段也是正常的。什麼時候才會改善因人而異,通常兩到三個月間你會發現寶寶喝奶的整體時間慢慢減少。在那以前,學會「躺餵」和「揹巾餵」是很重要的。躺餵的姿勢可以在網路上找到教學,學會了能讓你的身體不會因為餵奶而那麼疲憊;揹巾餵則是讓媽媽用揹巾揹著寶寶餵奶,點了這個技能,你就能空出雙手,也能一邊餵奶一邊吃飯、活動、做一點簡單的事。我也看過很多厲害有創意的媽媽開發了各種邊做事邊餵奶的姿勢,不過也記得要確保寶寶是安全的,是有被好好固定、包覆著的。
Q:親餵不像瓶餵,可以具體看到寶寶喝了多少奶,我該怎麼知道寶寶喝夠沒?
A:寶寶攝取的營養是否充足,可以參考他的生長曲線發展來判斷。
網路上有能計算寶寶生長曲線的資源,打開Google,在搜尋列輸入「兒童生長曲線」,就可以找到網站了,這裡提供一個我常用的做為參考: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健康九九-新版兒童生長曲線
原則上生長曲線是「跟自己比」,如果寶寶出生時的身高體重是落在50到75百分位這個區間,或是一直以來都維持在這個區間,而你當下測出來的數值也落在同一個區間,那就代表寶寶的生長並沒有落後於自己應該有的進展。
如果覺得生長曲線的區間範圍太大,想要有能即時觀測的指標,還有一個可以輔助評估的標準:寶寶每天有六片濕尿布,每一片大約相當於一罐養樂多重。可以買一個小電子秤,每天濕尿布扣掉乾尿布重量後有300克(也就是寶寶尿量有達到300克),奶量就算達標。這個原則,適用於寶寶出生6天後到4個月大左右。4個月後嬰兒唾腺發育完成,開始會流口水,或是假如天氣熱、寶寶流了很多汗,排尿量自然也會減少一些。當然,就像大人,寶寶食量也有大有小,曾聽說有寶寶尿量總是只有兩百多克,但生長曲線維持得非常好,經醫生判斷營養沒問題的。
第五階段:親瓶混餵、母奶配方奶混餵
經過兩天全親餵,雖然我已經做了一些功課,也持續找資料,但以上FAQ寫的,當時我知道得並不完全;尿布疹、寶寶疼痛哭鬧、無法確信寶寶有沒有喝進充足的奶,這些事一件一件疊加起來,還是讓我內心冒出了自我懷疑:我餵寶寶母乳,是不是做錯了?我已經知道這些都是餵母乳的正常情形,可是現在這樣真的對寶寶比較好嗎?
終於,在寶寶一整天因為尿布疹疼痛而哭鬧不止時,產後心靈脆弱的新手媽媽我沒辦法再對抗越來越強烈的自我懷疑,決定暫停親餵,先讓寶寶喝幾餐配方奶,我自己則另外擠奶排乳。
從此,進入了長達三個月的大混餵時期:我的部分,每天固定親餵一次,其他時候定時擠奶。寶寶的部分除了那一次親餵,其餘時候先暫停讓寶寶喝母乳,全配方奶等到寶寶紅屁屁康復、也不再稀水便,再慢慢加回母乳的比例。每天一餐、兩餐、三餐,找出能讓寶寶便便型態維持固體的母乳和配方奶餐數比例。
之所以想維持每天至少親餵一次,是因為我其實很喜歡親餵。就媽媽身體的泌乳機制來說,親餵時寶寶吸吮能讓媽媽身體分泌催產素,催產素會引發排乳反射,乳汁被排出來寶寶就可以順利喝到(催產素還有促進子宮收縮的功能,因此可以幫助子宮在產後復舊),同時,催產素也會讓媽媽本人感到愉快、放鬆。當然這也是我後來才做到的功課,起初還不瞭解原理時,我只是很明顯地感到對比:如果是用奶瓶餵寶寶喝奶,寶寶最後30c.c.愛喝不喝拖很久時,我會漸漸失去耐心;但如果是親餵,就算他喝了超過一小時,我依然心情平靜放鬆,頂多同一個姿勢維持久了肌肉疲勞,或是想上廁所。
現在回想起來,親餵時的催產素效果以及跟寶寶接觸的親密連結讓我當時心情穩定很多,幫助我度過了新手媽媽一個接一個的挫敗時刻。(不過這是很個人化的事情,我也曾聽說過有些媽媽面對焦慮和挫敗,必須暫時離開寶寶不要共處在同一個空間裡才能緩解的。以上只是我的經驗,不是每個媽媽都會如此的通則。)
而且,抱著溫暖可愛又會奶醉的寶寶,對我來說也是很愉快的事。比起只會滋滋滋運轉的吸乳器,可愛度當然是寶寶大勝。
你可能會想,既然如此,為什麼不所有餵母乳的時候都親餵,還要擠奶呢?這是因為我想確認寶寶喝母乳與配方奶的比例,以及寶寶喝到的奶量是否足夠(當時還不知道上面FAQ所說的300克尿量原則)。而瓶餵因為有奶瓶上的刻度,無疑是比較容易監控的做法。
好消息是,這時的我對於自己每次擠奶的情況已經熟悉,奶量也穩定了,我知道自己每次擠奶正常的排乳狀態和奶量,開始使用雙邊吸乳器,每次擠奶加上擠奶前的按摩時間、擠奶後的冷敷時間,大約45分鐘可以完成,比起在月中時期省了半小時。不過用了雙邊吸乳器,也意味著每次擠奶後要清洗的配件變得更多了。
(很推薦擠奶媽媽試著學「手擠乳」。我一直沒有很好地掌握手擠乳技巧,如果能學好,就能省下洗配件的時間,有時候外出沒有帶吸乳器、偏偏在外面耽擱了比預期更久的時間而錯過該擠奶的時候,手擠乳也能快速有效地幫你排乳。另外,如果家裡能配備洗碗機,對於擠奶族也會方便很多,吸乳器配件和奶瓶都可以交給洗碗機洗,不但節省時間,也避免一天到晚洗個不停導致手破皮裂開。)
這時候我每天擠奶的時間大致是一天四次,每次45分鐘,如果發現有小白點、有硬塊,要嘗試自己排除,最多可能花到90分鐘。在我擠奶的時間,如果家裡還有其他家人,寶寶哭了餓了,其他家人可以幫忙照顧;如果只有我和寶寶在家,我就得嘗試一邊擠奶一邊顧寶寶,假如不能兼顧,只好放下擠奶、先顧寶寶,一面忍耐著「我正逐漸錯過定時擠奶的時間,會不會塞奶」的焦慮,一面安撫寶寶解決寶寶的需求。
為了徹底解放雙手,我試過免手持吸乳器,當時買的是新貝樂小饅頭,但實際用了兩次,都覺得擠不乾淨,後來還是回歸要接線的雙邊吸乳器,搭配免手持背心,雖然不能自由走動做家事,至少能坐在椅子上用手機、伸手拍拍寶寶。既然沒辦法達成真正的雙手自由,擠奶時就免不了仰賴家人幫忙顧小孩。(不過,也有些媽媽用免手持吸乳器用得很順利,所以如果有需要,還是不妨試試。)
這時候的我,對於哺餵母乳還有很多疑惑,例如親餵究竟該不該換邊?怎麼知道寶寶有沒有從乳房喝到足夠的奶水?特別是親瓶混餵,尿布秤重只能知道一整天有沒有喝夠,卻無法判斷親餵那一次喝的情況如何。大混餵真的很累很辛苦,我還能怎麼調整?為了解答這些疑問,我掛過IBCLC(國際認證泌乳顧問)的門診,顧問醫師一聽到我是親瓶混餵、瓶餵採母乳配方奶混餵,就說:「這是最辛苦的哺餵方式。」
我知道很辛苦,但不知道怎麼辦。經過一次面談,顧問醫師給過我一些建議,例如試試看不擠奶、母乳的部分改成全親餵。不過我幾次嘗試提高母乳在寶寶一天奶量中的佔比,發現仍會稀水便,加上不清楚寶寶吸吮母乳是否能喝到充足的奶水,醫師也沒辦法肯定地告訴我該怎麼確認。這兩項顧慮沒有消除,我也不敢貿然嘗試,只是在心裡惦記著「希望還有機會轉成全親餵」這個願望。
這段擠奶時期,我經歷過無數次小白點,很多很多次乳房硬塊,大部分都靠自己解決,也多虧了家人支援顧寶寶,我才能比較安心處理自己的狀況。有兩次真的硬塊很嚴重,連續兩到三次擠奶時我嘗試了各種方法,也在親餵時讓寶寶下巴對準硬塊,不管怎樣都無法排除,反而越變越大,不得已只好再求助泌乳師。也很幸運地,後來我找到的泌乳師手法很輕緩,不是靠用力壓、推來推散硬塊,而是藉由環境和互動讓我放鬆,促進排乳。(再次強調,坊間泌乳師百百種,疏通按摩有風險,還是建議在剛開始發現硬塊時就用比較溫和的方式嘗試自行排除。)
除了泌乳師,我也找過一次泌乳指導員到府。泌乳指導員是受過華人泌乳顧問協會專業訓練的人員,持有證照,對於母乳哺餵有專業、科學的知識。而我請泌乳指導員到府,主要是諮詢手擠奶的技巧,以及請指導員看看寶寶親餵喝奶的姿勢正不正確、吸吮是否有效。(會一直疑惑寶寶吸吮的情形,主要是因為寶寶同時也有在用奶瓶喝奶,我擔心寶寶可能會有乳頭混淆的狀況。)
沒錯,我還沒放棄轉成全親餵的想法。而泌乳指導員回應我的也是好消息:寶寶喝得很好,不用擔心。
<FAQ>
Q:怎麼自己排除硬塊?
A:這裡提供我常用的幾種方法:1.擠奶前溫敷乳房(擠奶後冷敷) 2.擠奶前沖熱水澡 3.在擠奶時看能讓自己放輕鬆的影片、聽音樂或是跟閨蜜好友連線聊天,能幫助自己放鬆心情的都好 4.如果你也有親餵,可以在親餵時讓寶寶的下巴對準硬塊的方向吸吮(正常含乳的前提下,寶寶吸吮的力量會很有幫助,但建議一發現硬塊就試試,曾聽過硬塊太大寶寶吸到生氣罷工的,太用力太累了)。
Q:如果親、瓶混餵,擔心寶寶親餵吃不飽,想給寶寶補充瓶餵母乳或配方奶,瓶餵要在親餵之前給,還是親餵之後再給?
A:這一題我只能提供個人想法,不敢說一定對,但如果是我,親餵當餐我就「不會補瓶餵」。如果同一餐先瓶餵再親餵,寶寶已經從奶瓶喝到一些奶,不太餓了,親餵就一般來說就不會喝得太積極,畢竟親餵喝奶其實是比較累的事。反過來說,如果先親餵一陣子,之後再補瓶餵,其實寶寶都很聰明,有了幾次經驗,也會知道等一下有比較輕鬆易喝的奶瓶。因此如果希望親餵順利,我會比較建議親餵當餐就不補瓶餵,再觀察寶寶親餵後過多久肚子餓、餓了再給下一餐(瓶餵)。
第六階段:轉成全親餵
在請泌乳指導員到府後,大約隔了兩週,讓我下定決心嘗試全親餵的契機來了,那就是「乳腺炎」。那時候,我的一側乳房已經有小硬塊一天,但硬塊也沒有變大,我本來打算自己慢慢處理,但到了傍晚,我開始覺得發冷、畏寒。
剛開始我還沒反應過來,過了幾個小時才意識到身體很不對勁,一量體溫已經接近40度,只好趕快託家人去買退燒藥,在不清楚藥物會不會造成影響的情形下,服藥期間暫停哺乳,擠出的奶水就倒掉。
隔天早上我去乳房外科看診,醫生確認是乳腺炎,開了藥讓我回家吃。吃了三天藥,身體復原了,每天擠奶的奶量卻只剩下原本的一半,遠遠不夠寶寶需要的量,而追奶的眾多方法裡,大量喝湯水、喝發奶茶、增加擠奶頻率,都不如最有效的方法:親餵。
正好兩週前泌乳指導員告訴我寶寶喝得很好,接著我也嘗試把瓶餵母乳的比例逐漸提高,一天只留一餐配方奶,寶寶解便型態依然維持漂亮的固體,我想,是時候試試全親餵了。
剛開始全親餵的第一、二天,我意外發現有漲奶的情形,難道我的奶量其實是夠寶寶喝的嗎?我有點疑惑,但知道這樣漲下去不是辦法,可能會變成塞奶,於是喝了少量的炒麥芽水,讓奶量微幅下降。每一天每一包尿布我都秤重紀錄,經過五天,寶寶的尿量幾乎都在300克以上,最低不少於290克,我終於鬆一口氣——成功了。
接下來就是坦途了。這時我的寶寶已經四個多月大,可能是因為剛開始全親餵,每次哺乳大約要喝半小時,但很快就下降到15分鐘左右一餐,我終於可以把吸乳器收起來,把奶瓶消毒鍋和溫奶器收起來,進入不用擠奶、不用洗奶瓶、不用買奶粉、出門不用帶奶瓶奶粉不用找熱水、可以奶睡的生活。
這時我已經過了四個月的擠奶時光,老實說覺得元氣大傷,自己和家人都很疲憊。我知道有些媽媽擠了更久的母乳,比如回歸職場,她們要找最靜音的吸乳器靠辦公桌掩護擠奶、用午餐午休時間擠奶、躲在廁所擠奶、把握上下班通勤時間一邊騎機車一邊擠奶,我真的真的很敬佩她們。可能我本身也是容易塞奶的體質,就算飲食已經非常節制,還是經常有小白點或硬塊需要花大量時間排除,擠奶對我來說是一件壓力很大的事(親餵相對來說比較不容易塞奶)。我要擔心自己的身體、擔心時間、擔心寶寶和家人,如果不是順利轉成全親餵、要一直擠奶下去,我實在沒有信心能像某些媽媽朋友那樣堅持到小孩一歲,甚至兩歲。
而能夠順利轉成全親餵,也多虧了各種條件配合,寶寶沒有乳頭混淆、我自己沒有放棄,以及更重要的:因為有家人支持,我才能一路走到轉全親餵的契機來臨那一天。
所有對我有幫助的母乳知識,大約5%來自醫院和月中,10%來自我請教的兩位朋友,剩下85%來自Facebook的母乳支持團體「母奶應援團」。回頭看,我對朋友和社團深深感謝之餘,也不敢置信在政府這麼推廣母乳的政策下,我從廣義的「官方」(包含政府、醫院、月中)獲得的資訊竟然這麼少;政府推廣母乳的時候,好像並沒有附帶告訴我們:一個新手媽媽要能成功餵母乳,背後需要有怎麼樣的支持體系,以至於新手媽媽、新手家庭面對包含餵母乳在內的大量新生兒課題時,經常猝不及防。如果沒有朋友與社團的資訊支持,我也不會有充足的知識、知道我該怎麼做。
真的需要太多條件了。我也認識幾位媽媽朋友是從一開始就很順利親餵成功,沒碰到困難,但碰到困難的還是佔多數。雖然親餵帶給我很多快樂,但我衷心希望有機會看到這篇文章的(準)媽媽、(準)爸爸們一定要記得,新生兒大部分時間都在吃和睡,但是等孩子慢慢長大,能吃的食物、能做的事都越來越多,擠奶餵奶真的不是媽媽能為孩子做的唯一重要的事。假如各方面條件允許親餵、媽媽本人也有意願,能親餵很好,或是能擠母乳給寶寶喝也很好;但是如果條件不湊巧,盡力而為仍難以做到,那麼,有快樂的媽媽、健康的家庭和成長環境,對孩子來說更加重要。
最後忍不住想小小吐槽兩件事。
我曾經聽說,有媽媽帶小孩去看醫生,被醫生告知「六個月以後母奶就沒有營養了」。這完全不是實情,應該說是小孩六個月大以後需要的營養漸漸增多,不能單靠喝奶滿足所有營養需求(不管母乳還是配方奶),所以六個月到一歲期間孩子才要逐步開始接觸各種食物,一歲以後轉換成食物為主、奶為輔。類似的說法誤導還有很多,政府要推廣母乳,可能真的需要先幫這些觀念需要釐清、偏偏又會在第一線接觸母乳媽媽或家庭的「權威人士」更新一下系統。如果真的相信「六個月以後母奶就沒有營養了」,政府又限制「一歲以下禁止推廣配方奶」,那六個月到一歲之間的寶寶要喝什麼長大呢。
至於「一歲以下禁止推廣配方奶」的政策,我覺得也值得再思考有沒有更細膩的處理方式。簡單來說,現在要找到一歲以下配方奶的資訊,是很不容易的。試喝不能公開申請,網路上甚至很難找到公開的成分表,想比較幾個品牌的配方奶成分怎麼就這麼難呢。老話一句,政府既有這樣的心意,想引導大家盡量讓寶寶喝母奶,拜託把後續的宣導和配套做好,不要讓人照做下去才發現困難重重、求助無門。
—
落落長的經驗分享終於告一段落了,謝謝你讀到這裡。如果你正碰到哺乳方面的困難,請別太沮喪,那不是因為你不夠好,相反地,是因為你擁有「希望能做得更好」的心。請好好抱抱自己,告訴自己「你真的做得很好」。可以試著尋找專業資源,例如國際認證泌乳顧問(https://clca-tw.org/local-resources/), 也可以試著在社團尋求支持,例如母奶應援團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omagrp/?locale=zh_TW),
但請記得,不管任何人怎麼說,哺乳的珍貴之處之一就在於「每一對母嬰之間的經驗都是獨一無二的」,你正在經歷什麼,你最清楚,多看看、仔細想想、用心分辨,然後勇敢做你覺得最適合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