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更新時間: 2025 年 07 月 21 日
隨著第二胎預產期逐漸接近,為了評估哪種哺乳型態最適合我接下來的生活,我開始整理大寶的哺乳經驗。這篇文章,就是我哺乳大寶的親身經歷。
在文章裡,你會看到我怎麼從產後擠奶,一步一步走向母乳親餵、擠奶瓶餵、配方奶三管齊下,之後再轉向全親餵的過程。
同時,我也會分享這些哺餵方式對我的育兒生活有什麼影響。
1.孕期+產後Day1~3:超級新手期,手擠乳、瓶餵
懷孕時,我對餵母乳的想法是「母奶有多少就餵多少,不夠就補配方奶」。當時我認為這就是最佛系、保留最大彈性、最沒有負擔的做法。也因此,除了孕晚期固定吃卵磷脂、網路看擠奶手勢衛教單,我沒有再對「餵母乳」這件事做太多功課。
這導致我沒有充足的準備,之後碰到意外情況時手忙腳亂。重來一次,我會說:除非已經決定產後直接退奶,有關母乳的一切就不用管。如果考慮餵母奶,不管親餵、瓶餵,事先瞭解餵母乳的一些小知識,都是好的。
產後第二天,護理師來病房教我手擠母乳。初乳量還不多,要用手擠,並用針筒收集。護理師的手法很嫻熟,不過換成我就很不靈光,第一次擠奶甚至擠不到嬰兒室能收的最低份量3ml,整整奮鬥了一小時多結果只能整管丟掉,當下真是手痠脖子痠又傷心。
(「3ml才收」是我的醫院的規定,不是每一間都這樣限制。)
第二次擠奶,我滿懷新手媽媽的倔強,發狠蠻幹,一次擠了一個多小時(這是錯誤示範),終於突破3ml,可以送到嬰兒室給寶寶喝了。之後規律每四小時擠奶一次,奶量也逐漸增加。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我選擇的醫院和月中,實質上並不鼓勵親子同室。產後在醫院期間,完全沒有親子同室的機制。要餵母奶,唯一的方法就是擠奶送到嬰兒室。至於月中,每天僅開放一個時段,讓想親餵的媽媽到嬰兒室餵一小時。要餵母乳,大部分時候仍是擠奶送到嬰兒室。假如想親子同室,寶寶進到媽媽房間以後,就不能再推回嬰兒室,直到出月中。
對月子期的新手媽媽來說,這種「毫無退路的親子同室」壓力很大,害怕把寶寶帶回房間,萬一顧不來,搞砸整個月子,完全沒得休息。因此,直到出月中的前一天,我才把寶寶帶回房間密集親餵、練習照顧,畢竟一天而已,再怎麼難熬,撐一下就過了。
可以說,整個月子期間,我跟寶寶練習親餵的機會少之又少,錯過了培養親餵默契的最佳時機。
不過,當時我功課做得不夠,並不知道「把握月中時期練習親餵」有多重要,也不知道「3ml才能送奶」、「一天親餵一次」、「親子同室就不能推回嬰兒室」這些限制對於想餵母奶的新手媽媽多不友善,參觀月中時,只片面看到醫院和月中標榜「母嬰親善」,就樂觀認為沒問題。
事後回顧,我認為,如果想餵母乳甚至練習親餵,醫院和月中僅僅標榜「母嬰親善」是不夠的。應該選擇「24小時彈性親子同室」的月中,而且護理師需要對餵母乳有基本的認知。如果能選擇彈性親子同室的醫院、甚至醫院有充足的「產檯母嬰肌膚接觸時間」會更好。
(有說法認為「順勢生產」、「溫柔生產」也有幫助,不過這是另一個話題,這裡先按下不表。)
產檯肌膚接觸,能讓剛出生的嬰兒趴在媽媽身上,依循尋乳的本能,接近媽媽的乳房含乳,吸到第一口奶水。這個過程,對後續哺乳會是正向的第一步,但通常需要一小時左右,並不是每一間醫院都提供這種餘裕。
至於「24小時彈性親子同室」,可以讓新手媽媽在身體復原得差不多以後,開始嘗試自己計畫的哺乳方式。尤其是親餵,需要時間讓媽媽與寶寶練習姿勢、培養默契、確認有沒有特殊情況(例如乳頭凹陷或舌繫帶過緊)。在月中,從清理房間到送餐,所有雜務都有人包辦,正好可以專心練習親餵,沒有太多其他負擔。
以上說的,是「打算餵母乳/親餵」的情形。但是,請一定要記得,餵母乳當然不是媽媽生涯中的全部,不是媽媽能為孩子做的唯一一件事。儘管有研究指出親餵母乳有助於產婦身體復原,理論上這是對媽媽和寶寶都雙贏的事,但是,現實狀況中我們不一定能「每一個決策都以餵母乳為終極考量」,如果有其他考量,也建議綜合思考後再下決定。
例如這間醫院不支持產檯接觸,也不提供彈性親子同室,但有你非常信賴的產科醫生,可以讓你待產、生產時安心;例如你打算住多人病房,按照你對自己的瞭解,如果病房裡有好幾個新生兒,這個哭完那個哭,會讓你完全無法入睡,你實在沒辦法跟嬰兒們同住,那就不要太勉強自己硬找親子同室的醫院。晚一點再開始同室,雖然可能造成以後的一些不方便,但媽媽當下的狀態也是必須考慮進去的。
記得,在餵母乳這條路上,就像我們決定接觸其他任何一個新領域一樣,保持開放的心去嘗試、碰到困難試著尋求資源解決,但不要勉強,別把自己逼得太緊,生活過得平衡、快樂,比較重要,也才能長久。
2.產後Day3~18:月中時期,被擠奶時間追著跑(瓶餵為主,少量親餵)
產後第三天,入住月子中心,我的奶量已經達到每次擠奶雙邊加起來30ml。月中護理師知道以後,跟我說:可以從「手擠」換成使用「電動吸乳器」了。
大部分月子中心都備有吸乳器。如果你完全沒用過,可以先不用自己買,因為擠奶蠻看個人體質,吸乳器也是。別人大推好用的,你可能無感,上網搜尋推薦,也有好幾種;另一個先不買的原因是:每天按表操課擠奶絕不輕鬆,有些媽媽在月中擠了一個月,回家還要顧嫩嬰,不久就決定退奶,吸乳器也用不到了。也或許你手擠很順,就一直手擠下去,或是乾脆採用全親餵,吸乳器反而束之高閣。
因此,剛開始用吸乳器,我會建議先用月中提供的。先摸清楚擠奶怎麼擠、熟悉自己的體質、知道自己可能需要怎樣的設計(例如促乳模式、溫敷功能、免手持、配件數不要太多……),出月中前如果確定要繼續擠奶,再買吸乳器。當然,如果你手邊有恩典牌吸乳器,倒是可以先帶進月中試用熟悉。假如面對眾多品牌的吸乳器,不知道哪款比較適合,網路上也可以找到租借吸乳器的店家,可以短期租借心儀的款式,試用看看。
這時的擠奶頻率,我按照護理師教的,每4小時擠一次,每次單邊不超過25分鐘(很多人擠15分鐘就夠,但我當時求好心切,每次都擠到上限25分鐘)。算上擠奶前按摩乳房、引奶陣,擠完後冷敷、清洗吸乳器配件、消毒,前後時間加起來,擠奶一次要花1小時15分鐘。
這是我當時的一天作息表:
23:30-00:45 擠奶、清洗吸乳器配件並消毒
01:00-03:30 睡覺
03:30-04:45 擠奶、清洗吸乳器配件並消毒
04:45-08:30 睡覺
08:30 起床梳洗、吃早餐
09:30-10:45 擠奶、清洗吸乳器配件並消毒
11:00-11:30 探嬰
11:30-12:30 午餐。這邊算是一天裡難得有的空檔,吃完飯還有一小時左右
13:30-14:45 擠奶、清洗吸乳器配件
15:00-15:30 探嬰、回房小睡
17:00-18:00 到嬰兒室親餵
18:00-19:00 晚餐
19:00-20:00 晚餐後看寶寶稍早喝奶的情況,稍微補擠一點奶
20:00-23:30 洗澡。經過緊鑼密鼓的一整天,總算又有一段空檔,可以清點有沒有快用完的生活用品、想想今天嬰兒室有沒有反映寶寶有什麼情形需要思考或處理,諸如此類的瑣事。
這套作息表最大的問題就是:一整天都被擠奶佔滿了。
在月中的時候,我覺得自己怎麼都在擠奶,往往一輪事情做完還沒休息,就到了下一次要擠奶的時間。假如中間排了別的事,例如要拍寶寶寫真、挑片、乳腺疏通,一整天就都在趕趕趕。後來我跟好幾位擠奶媽媽交流過,大家也都有同樣的想法。仔細想想就知道,這完全不是可以正常接軌日常生活的作息。
除了時間壓力,這時我另一大壓力來源是塞奶、硬塊。這段時間,我很認真按表操課,單次擠奶的奶量也穩定上升,原本我以為,只要我維持四小時擠奶一次的頻率,就能夠順順把擠奶這件事走下去,直到產後大約第七天,處於生理性漲奶時期,儘管我擠奶的頻率維持不變,乳房還是出現了硬塊。
當時我並不清楚生理性漲奶的原理,只知道硬塊會造成塞奶、乳房紅腫發炎,我得想辦法解決。月中在我入住時,有附贈一張跟外部泌乳疏通機構合作的優惠券,可以用優惠體驗價請泌乳師來媽媽房間按摩疏通,於是,我預約了第一次疏通服務。
後來我才知道,有不少媽媽曾經請過泌乳師、通乳師,卻因錯誤的按摩手法導致乳房、乳腺受傷。很幸運地,這次我找的泌乳師算是解決了硬塊,也沒有造成其他受傷問題。
這裡要特別提醒,正確排除乳房硬塊的手法不應該用力推擠、按壓,尤其如果已經漲奶、石頭奶、紅腫發炎,細緻的乳腺已經處於很脆弱的狀態,禁不起暴力對待,會受傷的。
整個月中期間,我因為塞奶總共找過兩次泌乳師。半個月兩次,其實也算密集了。假設以原價1,500元/次計算,光是用在乳腺疏通的錢就有3,000元,跟兩罐配方奶價格也不相上下。有人說餵母奶比較省,對於擠奶的我來說,並沒有。
相較於擠奶的時間壓力和塞奶恐懼,這時我最期待的,就是每天親餵了。按月中規定,入住經過七天隔離期,確認寶寶健康後,媽媽就能每天一次到嬰兒室親餵寶寶。親餵的地點在嬰兒室旁邊的一間哺乳區,我和其他媽媽排著隊伍,魚貫而入,各自選了一張單人扶手沙發坐下來。護理師憑著寫有名字的手環認人,辨別要把哪個寶寶抱給哪個媽媽。
第一次親餵,我完全不知道該怎麼做,於是,在等待寶寶被抱來的期間,我觀察其他媽媽怎麼坐成穩定的姿勢,怎麼在腰間繫上哺乳枕。很快地,陸續有寶寶被抱出來了。於是我繼續觀察那些有經驗的媽媽,看她們怎麼抱寶寶、怎麼讓寶寶含乳。
護理師並不會特別記得誰是第一次來親餵的新手媽媽,把寶寶抱給我之後就離開了。我試著像剛剛看到的其他媽媽一樣,讓寶寶靠上我的身體、臉貼近乳房、順利就乳,看著他吸吮起來。
整段開放親餵的一小時,哺乳區都有一到兩位護理師在場,協助有需要的媽媽,有任何問題可以主動詢問。往後在嬰兒室哺乳的期間,我總共為了三件事舉手問過護理師,分別是:
哺乳時怎麼換邊?
寶寶喝到一半睡著了怎麼辦?
寶寶便便了怎麼換尿布?
雖然笨手笨腳,例如每次換邊,要讓寶寶安全旋轉180度、從一邊的肘彎換躺另一邊肘彎,總覺得卡卡的換不過去,但每天一次親餵,就是我這時規律生活中最大的期待了。不僅因為那是每天我唯一能抱到寶寶的時間,也因為親餵帶來的經驗是全新的,包含直接感受生物機制運轉的奧妙(第一次成功親餵,我心裡想著:「哇!我真的是哺乳類欸!可以這樣餵食滿足我的寶寶!」),以及自己和寶寶的親密連結,一切都令我感到驚奇與快樂。
扣除這一小時,其他時候我和寶寶母嬰分離。現在回頭想想,人的心理很奇妙,正是「母嬰分開」的狀態,讓我認為:我能為寶寶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擠奶。這完全不是育兒的真相,但當時的我就在一天天行程潛移默化中相信了。
每一次擠奶,我都紀錄時間和奶量,還把儲乳瓶的奶量刻度拍照下來,看著奶量逐漸上升、後來趨於穩定。定時拎著一袋儲乳瓶送去嬰兒室,想著我今天為寶寶擠了多少奶,珍而重之地交到嬰兒室護理師手上,彷彿這幾瓶奶就是我能為寶寶實際輸出的所有愛。
假如你沒有親子同室,可能落入這樣的認知陷阱,讓我再說一次:「擠奶是我能為寶寶所做最重要的事」只是一時限制所導致的誤解,絕對不是育兒的真相。
通常,媽媽們都會在每天探嬰和哺乳時間順道把擠好的母奶交給嬰兒室,你可以看到別人手上的儲乳瓶、儲乳袋裡有多少奶。總有奶量大的媽媽,帶來滿滿的母奶,如果自己奶量不多,看到了也可能因而心情低落,或是轉而奮發追奶。
不要被這一切制約。追奶當然可以,但請給自己多一點自信、對自己多一點溫柔,確信自己現在已做得很好。也請記得,你才經歷漫長的孕期與費力的生產,你的身心都經歷了長期的磨耗,且尚未終止;孕產對母體造成的影響,並不會在胎兒娩出那一瞬間嘎然而止,一鍵回復到懷孕前的樣子。你需要時間消化這一切、需要自我修復、需要調適轉變的身份,需要善待。
愛寶寶的同時,也務必好好愛自己。
此外,還有一個也很重要、很務實的建議:
不管打算要親餵、擠奶瓶餵、混餵,在月中時,可以先預想:回家以後,我能接受這樣的生活嗎?
這是月中時期我疏忽的地方。我完全沒意識到花這麼多時間擠奶、同時還要承擔「硬塊」這不定時炸彈,會在我的育兒生活裡造成多大負擔。我甚至沒想過要把我的擠奶時間表融合正常生活時間表,試試看排程,想想以後要怎麼過日子。
當然,在月中一定會比在家輕鬆,因為我們住月中本意就是要休息,不會任由所有事都落在自己肩上,例如一部分育嬰工作會交給嬰兒室、不必煩惱吃飯備餐、不必打掃房間……,但還是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稍微模擬、想像。先有概念,出月中後比較不會手忙腳亂。
直接的思考是,「把月中時期當作緩衝時期」。
假如你已經想好之後的哺餵方式:我要全親餵、我要擠奶、我要親餵+擠奶、我要餵配方奶,甚至你還沒想清楚、希望先嘗試。
不管哪一種,決定了就實際試試看,從實作中找出困難和盲點,再根據你的生活需求,加以調整。
例如:
想親餵,就盡量親子同室,把握時間跟寶寶培養默契;
想擠奶瓶餵,就把月中時期當作練習時間,「熟悉擠奶操作」、「熟悉自己的乳房」、「練習簡單自己排除硬塊、小白點的方法」等等,趁現在上手,出月中就能更順利接軌日常生活。
從以上基礎思考,我認為,不管未來想選擇哪一種哺餵方式,24小時彈性親子同室的月中都是很不錯的選擇,因為可以等到自己身體復原得差不多了,開始試做,又隨時保有退路,可以把寶寶推回嬰兒室,讓自己喘息一下。
3.產後Day19~Day20初次嘗試全親餵,失敗
從月中回家以後,我開始全親餵。原本我很天真地以為,在月中有過每天一次的親餵經驗,想要全親餵,應該不會太難。殊不知,我的育兒挑戰就此開啟了新篇章。
首先遇到的挑戰是,寶寶喝母乳經常稀水便。
跟喝配方奶不同,母乳有豐富的乳糖,會刺激寶寶腸胃蠕動,因此小月齡的母奶寶寶一般解便次數會比較多,甚至會發生邊喝邊拉的情況。解便次數多,加上便便型態稀水,對寶寶嬌嫩的屁屁無疑是刺激,必須在寶寶解便後就盡快抱去水洗屁屁才行。萬一尿布疹嚴重,就得解開尿布晾屁屁。
而我的寶寶剛從月中帶回來時就已經有些紅屁屁了,我們不敢大意,真的是一聽到便便聲就立刻抱去洗,一天要洗十幾次。有時候,我抱著寶寶餵奶,寶寶喝到一半解便了,如果有其他家人在,家人會抱去洗;如果只有我,就由我把哺乳枕解開,抱著寶寶去洗屁屁,洗乾淨、換好尿布,再抱回來餵奶。一次餵奶,可能得洗兩、三次屁屁。
即使洗得這麼勤快,寶寶還是尿布疹了。最嚴重的兩天,因為疼痛,寶寶經常哭鬧。
緊接著遇到的挑戰是:因為新生兒的吸吮能力還沒有那麼強,每次親餵動輒一小時起跳,一小時半也是常態,寶寶喝著喝著又一副快睡著的樣子。通常一次喝奶告終,不是寶寶喝夠了鬆開嘴,而是喝到睡著、我把他放回床上。
同時,母乳又比配方奶好消化,因此大家常說的參考值「配方奶大約四小時餵一次」,相較之下,母乳可能兩小時半到三小時就要餵一次(新生兒階段,之後間隔會慢慢拉長)。喝得久、餓得快,實際狀況就是:餵了一小時半,停一小時,又開始餵,這樣循環。
這就衍生了幾個疑問:我該怎麼安排時間?又該怎麼知道寶寶究竟有沒有喝飽?畢竟他幾乎一直在喝奶,會不會其實喝不夠,所以才喝個不停?
經過兩天全親餵,雖然我已經做了一些功課,也持續找資料,但還有很多資訊,當時我知道得並不完全;尿布疹、寶寶疼痛哭鬧、無法確信寶寶有沒有喝進充足的奶,這些事一件一件疊加起來,還是讓我內心冒出了自我懷疑:我餵寶寶母乳,是不是做錯了?我已經知道稀水便、喝得久餓得快都是親餵母乳的「正常情形」,可是現在這樣真的「對寶寶比較好」嗎?
我的心情越來越低落。終於,在寶寶一整天因為尿布疹疼痛而哭鬧不止時,產後心靈脆弱的新手媽媽我沒辦法再對抗越來越強烈的自我懷疑,決定暫停親餵,先讓寶寶喝幾餐配方奶,我自己則另外擠奶排乳。
從此,進入了長達三個月的大混餵時期。
4.產後Day21~4M:親餵、擠奶瓶餵、配方奶混哺
這段時期,我每天固定親餵一次,其他時候定時擠奶,冷凍庫存。初期,寶寶除了那一次親餵,其餘時候先暫停喝母乳,全配方奶等到紅屁屁康復、也不再稀水便,再慢慢加回母乳的比例。每天一餐母乳,進展為兩餐、三餐,找出能讓寶寶便便型態維持固體的母乳和配方奶餐數比例。
之所以維持每天至少親餵一次,是因為我其實很喜歡親餵。
就媽媽身體的泌乳機制來說,親餵時寶寶吸吮能讓媽媽身體分泌催產素,催產素會引發排乳反射,乳汁被排出來寶寶就可以順利喝到;同時,催產素也會讓媽媽本人感到愉快、放鬆。當然這也是我後來才做到的功課,起初還不瞭解原理時,我只是很明顯地感到對比:如果是用奶瓶餵寶寶喝奶,寶寶最後30c.c.愛喝不喝拖很久時,我會漸漸失去耐心;但如果是親餵,就算他喝了超過1小時,我依然心情平靜放鬆,頂多同一個姿勢維持久了肌肉疲勞,或是想尿尿。
現在回想起來,親餵時的催產素效果以及跟寶寶接觸的親密連結讓我當時心情穩定很多,幫助我度過了新手媽媽一個接一個的挫敗時刻。我可能還看不懂寶寶釋放的訊號、不懂得安撫寶寶、不熟練怎麼照顧寶寶或哄睡,一切的一切我都做得亂七八糟,但每天親餵時,我真切感受到我和寶寶之間緊密的連結。我可以暫時拋開其他煩惱,專注在我和寶寶的當下此刻。因為寶寶穩定的吸吮、滿足放鬆的模樣,我的心情也能漸漸平靜。我知道至少有一件事,哪怕一天只有一次,是我喜歡、寶寶也滿足、獨獨我能夠給寶寶的。(不過這是很個人化的事情,我也曾聽說過有些媽媽面對焦慮和挫敗,必須暫時離開寶寶不要共處在同一個空間裡才能緩解的。以上只是我的經驗,不是每個媽媽都會如此的通則。)
而且,抱著溫暖可愛又會奶醉的寶寶,對我來說也是很愉快的事。比起只會滋滋滋運轉的吸乳器,可愛度當然是寶寶大勝。
雖然喜歡親餵,但我還是每天只餵一次,其他時候都擠奶。因為我想確認寶寶喝多少母乳、多少配方奶不會太誇張的稀水便,而親餵是沒有辦法、也無需知道寶寶確切奶量的。相較之下,瓶餵有奶瓶上的刻度,無疑是比較容易觀察的做法。
這時我對於自己每次擠奶的情況已經熟悉,奶量也穩定了,開始使用雙邊吸乳器,每天擠奶4次。每次擠奶,加上擠奶前的按摩時間、擠奶後的冷敷時間,大約45分鐘可以完成,比起在月中時期用單邊省了半小時。
不過,用了雙邊吸乳器,也意味著每次擠奶後要清洗的配件變得更多了。
而且,45分鐘只是基本,如果發現有小白點、有硬塊,要嘗試自己排除,我的經驗最多可能花到90分鐘,也可能耗了一小時半仍無法排除,累到手痠脖子痠心情沮喪,只好先停手。
塞奶是我這段擠奶時期每天最大的焦慮來源。正常時間擠奶都可能塞奶,萬一錯過該擠奶的時間點,就更加緊張。錯過的情況比如:擠奶時,如果只有我和寶寶在家,寶寶哭了餓了,我就得嘗試一邊擠奶,一邊顧寶寶。假如不能兼顧,只好放下擠奶、先顧寶寶,一面忍耐著「我正逐漸錯過定時擠奶的時間,會不會塞奶」不斷攀升的焦慮,一面安撫寶寶、解決寶寶的需求。
受產後荷爾蒙影響,這種狀況甚至讓我氣憤委屈到哭:乳房越來越漲,但我卻不能直接親餵寶寶,而要端著奶瓶等寶寶喝瓶子裡的奶。
還有兩次,我帶寶寶去診所看醫生,病患很多,候診花了比預期更長的時間。當時我心裡焦躁不安,唯恐拖太久沒有擠奶,回家後塞奶。
擠奶四個月,我經歷過無數次小白點,很多很多次乳房硬塊,大部分都靠自己解決了。也多虧家人支援顧寶寶,我才能在緊鑼密鼓的時間中有一點餘裕處理自己的狀況。有幾次真的硬塊很嚴重,我嘗試各種方法都無法自行排除,反而越變越大,不得已只好再求助泌乳師。
也很幸運地,我找到的泌乳師手法很輕緩,不是靠用力壓、推來推散硬塊,而是藉由環境和互動讓我放鬆,佐以輕柔的手法,促進排乳。
乳腺疏通所費不貲,以我找的泌乳師為例,一次就要2,200元,比常見費用略高,但確實有效,離家也不遠,所以我還是咬咬牙花下去。四個月花在乳腺疏通的錢是:
月中時期2次:(半價體驗)750元+1,500元=2,250元
出月中後3次:2,200元*3次=6,600元
總共8,850元。
對容易塞奶的人來說,真的沒比配方奶便宜多少。
為了徹底解放雙手,我試過免手持吸乳器,當時買的是很多媽媽好評的「新貝樂小饅頭」,但實際用了兩次,都覺得擠不乾淨,後來還是回歸要接線的雙邊吸乳器,搭配免手持背心。雖不能自由走動做家事,至少能坐在椅子上用手機、伸手拍拍寶寶,聊勝於無。只是,既無法真正雙手自由,擠奶時就免不了仰賴家人顧小孩。(但也有很多媽媽用免手持吸乳器用得很順利,所以如果有需要,還是不妨試試。)
說到吸乳器,我要誠摯推薦擠奶媽媽試著學「手擠乳」。我一直沒有很好地掌握手擠乳技巧,如果能學好,就能省下洗配件的時間,有時候外出沒有帶吸乳器、偏偏在外面耽擱了比預期更久的時間,錯過該擠奶的時機,手擠乳也能快速有效地幫你排乳。有些厲害的媽媽甚至完全不用電動吸乳器,手擠乳打遍天下。
另外,如果家裡能配備洗碗機,對於擠奶族也會方便很多,吸乳器配件和奶瓶都可以交給洗碗機洗,不但節省時間,也避免一天到晚洗個不停,導致手破皮裂開。
這時候的我,對於哺餵母乳還有很多疑惑,例如親餵究竟該不該換邊?怎麼知道寶寶有沒有從乳房喝到足夠的奶水?特別是親瓶混餵,尿布秤重只能知道一整天有沒有喝夠,卻無法判斷親餵那一次喝的情況如何。大混餵真的很累很辛苦,我還能怎麼調整?為了解答這些疑問,我掛過IBCLC(國際認證泌乳顧問)的門診,顧問醫師一聽到我是親瓶混餵、瓶餵採母乳配方奶混餵,就說:「這是最辛苦的哺餵方式。」
我知道很辛苦,但不知道怎麼改善。經過一次面談,顧問醫師給過我一些建議,例如試試看不擠奶、母乳的部分改成全親餵。不過我幾次嘗試提高母乳在寶寶一天奶量中的佔比,發現仍會稀水便,加上不清楚寶寶親餵吸吮是否能喝到充足的奶水,在混餵的前提下,醫師也沒辦法肯定地告訴我該怎麼確認。這兩項顧慮沒有消除,我不敢貿然嘗試,只是在心裡惦記著「希望還有機會轉成全親餵」這個願望。
除了泌乳師,我也找過一次泌乳指導員到府。泌乳指導員是受過華人泌乳顧問協會專業訓練的人員,持有證照,對於母乳哺餵有專業、科學的知識。而我請泌乳指導員到府,主要是諮詢手擠奶的技巧,以及請指導員看看寶寶親餵喝奶的姿勢正不正確、吸吮是否有效。(會一直疑惑寶寶吸吮的情形,主要是因為寶寶同時也有在用奶瓶喝奶,我擔心寶寶可能會有乳頭混淆的狀況。)
沒錯,我還沒放棄轉成全親餵的想法。而泌乳指導員回應我的也是好消息:寶寶喝得很好,不用擔心。
5.產後4M~:第二次嘗試,成功轉全親餵
在請泌乳指導員到府後,大約隔了兩週,讓我下定決心嘗試全親餵的契機來了:那就是「乳腺炎」。
那時候,我的一側乳房已經有小硬塊一天,但硬塊也沒有變大,我本來打算自己慢慢處理,但到了傍晚,我開始覺得發冷、畏寒。
剛開始我還沒反應過來,過了幾個小時才意識到身體很不對勁,一量體溫已經接近40度,只好趕快託家人去買退燒藥,在不清楚藥物會不會造成影響的情形下,服藥期間暫停哺乳,擠出的奶水就倒掉。
隔天早上我去乳房外科看診,醫生確認是乳腺炎,開了藥讓我回家吃。吃了三天藥,身體復原了,每天擠奶的奶量卻只剩下原本的一半,遠遠不夠寶寶需要的量,而讓產奶量跟上寶寶喝奶量的眾多方法——大量喝湯水、喝發奶茶、增加擠奶頻率,都不如最有效的方法:全親餵。
正好兩週前泌乳指導員告訴我寶寶喝得很好,接著我也嘗試把瓶餵母乳的比例逐漸提高,一天只留一餐配方奶,寶寶解便型態依然維持漂亮的固體,我想,是時候試試全親餵了。
剛開始全親餵的第一、二天,我意外發現有漲奶的情形。難道我的奶量其實是夠寶寶喝的嗎?我有點疑惑,但知道這樣漲下去不是辦法,乳房除了不舒服,也開始出現硬塊,於是我喝了少量的炒麥芽水,讓奶量微幅下降。
每一天,每一包尿布我都秤重紀錄,經過五天,寶寶的尿量幾乎都在300克以上,最低不少於290克,我終於鬆一口氣——成功了。
接下來就是坦途了。這時我的寶寶已經四個多月大,可能是因為剛開始全親餵,每次哺乳大約要喝半小時,不像出生就全親餵的寶寶喝10分鐘就解決一餐。但很快地,就下降到15分鐘左右一餐,我終於可以把吸乳器收起來,把奶瓶消毒鍋和溫奶器收起來,進入不用擠奶、不用洗奶瓶、不用買奶粉、出門不用帶奶瓶奶粉不用找熱水、可以奶睡的生活。
轉成全親餵以後,很幸運地,沒有再遇過小白點和硬塊、塞奶。
這時我已經過了四個月的擠奶時光,老實說覺得元氣大傷,自己和家人都很疲憊。我知道有些媽媽擠了更久的母乳,比如回歸職場,因為沒有合適的擠奶時間和場所,她們要找最靜音的吸乳器靠辦公桌掩護擠奶、用午餐午休時間擠奶、躲在廁所擠奶、把握上下班通勤時間一邊騎機車一邊擠奶,我真的真的很敬佩她們。
可能我本身也是容易塞奶的體質,就算飲食已經非常節制,還是經常有小白點或硬塊需要花大量時間排除,擠奶對我來說是一件壓力很大的事(親餵相對來說比較不容易塞奶)。我要擔心自己的身體、擔心擠奶時間和育兒時間衝突,如果不是順利轉成全親餵、要一直擠奶下去,我實在沒有信心能像某些媽媽朋友那樣堅持到小孩一歲,甚至兩歲。
而能夠順利轉成全親餵,也多虧了各種條件配合,寶寶沒有乳頭混淆、我自己沒有放棄,以及更重要的:因為有家人支持,我才能一路走到轉全親餵的契機來臨那一天。
所有對我有幫助的母乳知識,大約5%來自醫院和月中,10%來自我請教的兩位朋友,剩下85%來自Facebook的母乳支持團體「母奶應援團」。回頭看,我對朋友和社團深深感謝之餘,也不敢置信在政府這麼推廣母乳的政策下,我從廣義的「官方」(包含政府、醫院、月中)獲得的資訊竟然這麼少;政府推廣母乳的時候,好像並沒有附帶告訴我們:一個新手媽媽要能成功餵母乳,背後需要有怎麼樣的支持體系,以至於新手媽媽、新手家庭面對包含餵母乳在內的大量新生兒課題時,經常猝不及防。如果沒有朋友與社團的資訊支持,我也不會有充足的知識、知道我該怎麼做。
真的需要太多條件了。我也認識幾位媽媽朋友是從一開始就很順利親餵成功,沒碰到困難,但碰到困難的還是佔多數。雖然親餵帶給我很多快樂,但我衷心希望有機會看到這篇文章的(準)媽媽、(準)爸爸們一定要記得,新生兒大部分時間都在吃和睡,但是等孩子慢慢長大,能吃的食物、能做的事都越來越多,擠奶餵奶真的不是媽媽能為孩子做的唯一重要的事。假如各方面條件允許親餵、媽媽本人也有意願,能親餵很好,或是能擠母乳給寶寶喝也很好;但是如果條件不湊巧,盡力而為仍難以做到,那麼,有快樂的媽媽、健康的家庭和成長環境,對孩子來說更加重要。
最後忍不住想小小吐槽兩件事。
我曾經聽說,有媽媽帶小孩去看醫生,被醫生告知「六個月以後母奶就沒有營養了」。這完全不是實情,應該說是小孩六個月大以後需要的營養漸漸增多,不能單靠喝奶滿足所有營養需求(不管母乳還是配方奶),所以六個月到一歲期間孩子才要逐步開始接觸各種食物,一歲以後轉換成食物為主、奶為輔。類似的說法誤導還有很多,政府要推廣母乳,可能真的需要先幫這些觀念需要釐清、偏偏又會在第一線接觸母乳媽媽或家庭的「權威人士」更新一下系統。如果真的相信「六個月以後母奶就沒有營養了」,政府又限制「一歲以下禁止推廣配方奶」,那六個月到一歲之間的寶寶要喝什麼長大呢。
至於「一歲以下禁止推廣配方奶」的政策,我覺得也值得再思考有沒有更細膩的處理方式。簡單來說,現在要找到一歲以下配方奶的資訊,是很不容易的。試喝不能公開申請,網路上甚至很難找到公開的成分表,想比較幾個品牌的配方奶成分怎麼就這麼難呢。老話一句,政府既有這樣的心意,想引導大家盡量讓寶寶喝母奶,真的希望也能把後續的宣導和配套做好,不要讓人照做下去才發現困難重重、求助無門。
—
落落長的經驗分享終於告一段落了,謝謝你讀到這裡。如果你正碰到哺乳方面的困難,請別太沮喪,那不是因為你不夠好,相反地,是因為你擁有「希望能做得更好」的心,所以在困難中不斷尋求解決的方法。請好好抱抱自己,告訴自己「你真的做得很好」。可以試著尋找專業資源,例如國際認證泌乳顧問(https://clca-tw.org/local-resources/), 也可以試著在社團尋求支持,例如母奶應援團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omagrp/?locale=zh_TW),
但請記得,不管任何人怎麼說,哺乳的珍貴之處之一就在於:「每一對母嬰之間的經驗都是獨一無二的」。你正在經歷什麼,你最清楚,多看看、仔細想想、用心分辨,然後勇敢做你覺得最適合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