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更新時間: 2025 年 11 月 05 日
孕期認真做功課的你,正在考慮餵母奶要親餵、瓶餵或混餵嗎?其實,三種哺餵方式各有優點與挑戰,適合的情境也不同。以下我們分別來看看:
一、親餵的優點與挑戰

1.親餵怎麼餵?
「親餵」就是嬰兒直接吸吮,直接從媽媽的乳房獲得奶水,也是人類最天然、最自然的哺育方式。
有些新手媽媽聽說親餵無法看到寶寶喝了多少奶、喝得夠不夠;聽說親餵媽媽乳頭可能會疼痛;或是親餵要餵很久,好不容易把寶寶放下,不久寶寶又醒來哭泣,媽媽很累不自由。聽到前輩媽媽分享這些經驗,就不敢貿然親餵。
其實,如果我們足夠瞭解親餵,這些情況很可能都不會發生。
親餵主打的是「按寶寶需求哺餵」,寶寶需要喝,媽媽就餵。經由寶寶吸吮,媽媽的乳房感知,乳房中的奶水移出多少,媽媽的大腦就會接收到訊號,下一餐要為寶寶量身定制同樣份量的母奶。
這一套「供需機制」,寶寶最清楚自己喝了多少、需要多少,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相信寶寶具有生物本能的智慧,不會讓自己餓肚子。同時不限時、不計次,只要寶寶需要喝,媽媽就餵奶。透過觀察寶寶的尿量、便便狀態、穩定度和活動力,以及生長曲線,可以確認寶寶是否攝取到足夠的奶水。(更多親餵技巧可以看:親餵多久餵一次、要餵幾分鐘?「按需哺乳」,不限時、不計次,是親餵首要原則)
至於媽媽乳頭疼痛,常見原因是寶寶受到奶瓶、奶嘴影響,用喝瓶餵的方式喝親餵,含乳不正確所導致,這種狀況可以透過「出生後儘早開始親餵、初期避免瓶餵」來預防。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媽媽或寶寶的生理因素,例如寶寶舌繫帶較緊,生理因素可以求助小兒科醫師或泌乳專業人員,找出原因後,通常能加以改善,達到順利親餵。
2.親餵的優點
親餵有很多優點,生活中最有感的是方便、直接,寶寶需要喝奶時,媽媽抱起來就能餵。好處例如:
- 寶寶餓了不用泡奶、溫奶,寶寶不會因為等太久而大哭
- 半夜躺著就可以餵夜奶,不用起床
- 媽媽帶寶寶出門很方便,不用帶奶瓶、奶粉、熱水。如果親子出遊,可以走到哪餵到哪,省去四處找熱水的麻煩
相對於把母奶擠出來瓶餵,親餵的優點是:
- 不用洗奶瓶、吸乳器配件
- 節省擠奶時間
- 正確吸吮的寶寶,就像超強通乳師,媽媽乳房如果有小白點、塞奶、硬塊,交給寶寶吸吮,通常都能搞定
- 親餵創造了母嬰之間的親密連結,是很多親餵媽媽回憶再三、覺得不可取代的
比起餵配方奶,親餵有哪些優點:
- 寶寶能擁有母奶的營養與免疫活性成分(這點瓶餵母乳也有)
- 省奶粉錢(如果能掌握自我照護和母奶供需平衡原則,順利哺乳,通常也不用花大錢做乳腺疏通)
3.親餵的挑戰
親餵很可貴的一點是母嬰之間直接而親密的接觸,但媽媽和寶寶之間,這種類似「綁定」的狀態,也形成部分親餵媽媽的挑戰:
- 新生兒出生的第1、2個月,或是剛開始轉變成親餵的初期,寶寶喝奶時間較長(這是因為親餵需要寶寶的口腔肌肉精密地配合運動,完成吸吮吞嚥,小月齡的寶寶力氣不大,吸吮技巧也需要練習。媽媽可以善用「躺餵」姿勢,會比較輕鬆)
- 寶寶小月齡、需要密集喝奶時,媽媽比較難獨自出遠門(這個情況,大約在寶寶4個月大、能吃副食品開始,慢慢練習吃食物就能擁有更多彈性)
- 全親餵寶寶餓了,只能由媽媽餵奶。餵奶這件事無法由其他家人代勞(不過,育兒的其他面向例如幫寶寶水洗屁屁、換尿布、洗澡、哄睡、陪玩,其他家人都能共同分擔。當寶寶副食品越吃越好,營養上對奶的依賴也會降低)
- 有些媽媽剛開始親餵會碰到乳頭破皮,或在寶寶長牙時被寶寶咬奶
我遇過很多親餵媽媽形容親餵是「倒吃甘蔗」。寶寶剛出生的2、3個月,媽媽得花大量時間跟寶寶待在一起,餵奶、母嬰磨合、讓寶寶熟悉親餵。但隨著寶寶長大,可以縮短為10分鐘喝完一餐,甚至更短,親餵的方便就逐漸凸顯出來。不用泡奶、不用擠奶、不用清洗奶瓶和配件。帶寶寶出門,帶一條哺乳巾,走到哪餵到哪。寶寶心情不好或壓力大的時候,親餵甚至擔當了親子連結、安定的角色。
而根據科學研究,親餵母奶的「動態性」還可以幫助寶寶的身體調節得更好。
母乳的脂肪含量比例,會依照寶寶前一次親餵的時間間隔、喝奶多少而改變。如果寶寶頻繁親餵,母乳的脂肪含量也會隨之增加,來讓寶寶獲得更充足的飽足感。如果寶寶隔了好幾小時才親餵,母乳的含水量會提升,讓寶寶能在下次喝奶時快速優先獲得水分,不至於因太久沒喝奶而缺水。
此外,在同一次親餵之中,母乳的脂肪含量也不斷在改變,一開始的母乳比較清爽,寶寶喝了一陣之後,奶水中的脂肪含量會上升,味道也變得比較濃郁、有飽足感。寶寶如果被允許依自己意願決定要喝多久、是否要換邊,也就是學習依照自己的需求、自主進食的第一步。
另外,母奶白天、夜晚的成分也不同。清晨,母奶中的皮質醇濃度高(甚至高達夜晚的3倍),有助於寶寶清醒,展開一天的活動。夜晚,母奶中的褪黑激素含量較高,能幫助寶寶放鬆入眠、睡個好覺。初生嬰兒可以仰賴母乳這些成分的幫助,建立日夜節律。
二、瓶餵的優點與挑戰

1.瓶餵怎麼做?
「瓶餵母奶」是預先用手擠或吸乳器把母奶擠出來,儲存起來,寶寶肚子餓時用「奶瓶」餵給寶寶喝。
通常,瓶餵需要定時擠奶,初期2.5~3小時擠一次為佳,之後4~5小時擠一次,這是比較能維持奶量的頻率。一次擠奶左右兩邊加起來不超過30分鐘。
2.瓶餵的優點
「瓶餵」的主要優點包括:
- 除了媽媽,其他人也可以餵寶寶喝奶,媽媽能趁機休息一下。特別是新生兒吸吮能力還不強,親餵要餵比較久,瓶餵比較快
- 媽媽要出遠門,不帶寶寶也不用擔心寶寶餓肚子
- 不用擔心親餵初期的乳頭疼痛、寶寶長牙咬奶
3.瓶餵的挑戰
瓶餵的挑戰,主要圍繞在「擠奶」這件事情:
- 每天要規律擠奶,日常生活會被擠奶時間切成一小段一小段
- 要經常留意母奶的保存情況,會不會放太久?使用前,要提前退冰(母奶的保存條件與保存時限,可以參考〈母乳保存與加熱全攻略:常溫、冷藏、冷凍保存時間與正確加熱方法〉)
- 擠乳器配件和奶瓶需要清洗、消毒
- 媽媽外出若要擠奶,可能要攜帶擠乳器,也要設法儲存擠出來的母奶
- 媽媽帶寶寶外出,攜帶母奶比較不方便(變通方法是「外出就泡配方奶」)
- 如果寶寶喝習慣奶瓶,無法親餵,媽媽乳房有小白點、塞奶、硬塊時,就不能仰賴寶寶這個疏通神手
- 可能會造成過度餵養寶寶不需要的奶量(解決方法:避免使用「傳統瓶餵」,改採「控速瓶餵」或「嬰兒主導式瓶餵」。「嬰兒主導式瓶餵」詳下第五點)
三、親、瓶混餵的優點與挑戰

1.混餵是什麼?
討論「嬰幼兒哺餵」時,說到「混餵」,通常有兩種意思。
第一種是「餵食的內容物」,也就是母奶、配方奶混合餵養。第二種是「餵奶的方式」,也就是親餵、瓶餵混合採用,有時候親餵,有時候瓶餵。
我們這裡的「混餵」主要指的是第二種:親瓶混餵。
2.混餵的優點
如果寶寶真的能同時接受親餵和瓶餵,兩種餵奶方式並行,就能兼顧親餵的「母嬰親密感」與「方便性」,以及瓶餵的「照顧者彈性」。
3.混餵的挑戰
我遇到採取「混餵」方式的媽媽,通常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出於生活安排的考量,例如產假結束後要回歸職場上班,又想持續餵母乳,於是白天擠奶交由其他人瓶餵,晚上回家和週末在家時親餵。
第二種則是在剛開始餵母乳時,抱著「有母奶就餵,母奶不夠就補配方奶」、「親餵成功就餵,如果親餵太累,有時候也可以瓶餵」的想法,走上混餵之路。
對於第二種情形,如果母奶真的不夠、親餵真的無法負荷,適時放過自己、避免過度壓力是好事。不過無可諱言的是,在親餵初期,有時候「補配方奶」正是造成母奶不夠的原因,而「奶瓶、奶嘴過早介入」很可能造成親餵不順利。「補配方奶」不在本文討論的範圍,會另外用一篇文章解釋。以下先看看「奶瓶、奶嘴過早介入」為什麼可能造成親餵不順利。
這是因為,「親瓶混餵」有些嬰兒能接受,但也有些嬰兒稍稍長大以後,有了親餵和瓶餵兩種經驗,會發展出自己的偏好,變成「只接受親餵」或「只接受瓶餵」。
對於只接受親餵的寶寶來說,媽媽的乳房溫暖而柔軟,含乳含上的組織具有良好的延展性,這些特徵讓親餵既舒適又有安全感。
對於只接受瓶餵的寶寶來說,瓶餵不像親餵要等奶陣。瓶餵一直都能吸到穩定流速、流量的奶水,喝習慣瓶餵以後,寶寶可能因為不耐煩等奶陣而抗拒親餵,這種情況稱為「流速混淆」。
此外,瓶餵寶寶含上奶嘴的姿勢跟親餵含上乳房的姿勢是不一樣的,吸吮奶嘴跟親餵吸吮乳頭要用到的肌肉、運動方式也不一樣。寶寶如果習慣瓶餵,用喝奶瓶的方式來含乳、親餵,產生「乳頭混淆」,可能導致媽媽乳頭受傷、破皮流血甚至發炎。
因此,混餵不一定能長期穩定持續下去,寶寶快則1個月、慢則3個月,可能會發展出自己的選擇。有些人會誤以為混餵是一種進可攻、退可守,想親餵就親餵、想瓶餵就瓶餵的做法,實際執行起來才發現遠沒有想像的輕鬆,因為擠奶清消的時間成本依然存在,同時也要冒著乳頭混淆、流速混淆的風險。甚至因為有用奶瓶給奶,無法採用全親餵的觀察模式判斷寶寶吃飽沒,而陷入「我的親餵有效嗎」、「親餵完要不要瓶餵補奶」的疑惑。
這是我曾經親身遇到的困境。當時我的哺乳模式是一天親餵一次,其他時候瓶餵。每次親餵,寶寶通常要喝45分鐘到1小時。我很想知道寶寶每天這一次親餵到底有沒有喝夠奶,卻沒辦法用「秤尿布」的方式來判斷,因為他的尿量也可能來自其他餐的瓶餵,而不是親餵喝到的奶。這個難題困擾我好幾個月,後來請到專業泌乳照服員幫我判斷寶寶含乳吸吮的姿勢是否正確,才獲得解決。
「混餵」與其說是一種盡享彈性與便利的選擇,不如說是適應生活型態下的不得不然。
這不是說混餵不可行。的確有少數媽媽因為自身生理因素,泌乳不足;也常有需要上班,無法全天候親餵的情形。這些情況下,混餵都是值得採用的方式。只是在瞭解混餵可能造成的影響之後,比較能與泌乳專業人員評估:什麼時候才是適合執行混餵的時間、怎麼執行,才能把影響降低,讓哺乳順利進行。
下文第五點會提到混餵能幫助嬰兒避免乳頭混淆、流速混淆的做法。
四、該怎麼選擇要親餵、瓶餵或混餵?

1.什麼樣的人適合親餵?
如果你:
- 很喜歡親餵時跟寶寶接觸、直接哺乳的親密感
- 寶寶小月齡時,媽媽的時間分配可以讓寶寶長期掛在身上喝奶(新生兒親餵一次1小時是很常見的,平均可能2~3小時就要餵一次。媽媽如果姿勢疲乏,可以嘗試不同的哺乳姿勢,找到自己最舒適的做法,例如側躺餵。不過,不可諱言需要有大量時間用於哺乳。假如每天8小時出門在外,或是在家做生意經常要接待來客,哺乳就可能被中斷)
- 想餵母乳,但又懶得清洗吸乳器配件和奶瓶,或是生活育兒步調讓你無暇清消
- 經常帶寶寶出門走跳,希望免去攜帶奶瓶、奶粉、熱水的麻煩
如果你有以上這些條件,那麼,親餵會是比較適合你的選擇。
2.什麼樣的人適合瓶餵?
對怎樣的媽媽來說,瓶餵會是較好的選擇呢?
- 親餵乳頭疼痛或寶寶咬奶無法改善,但仍想繼續餵母乳
- 寶寶小月齡時,媽媽因為工作或任何原因,時間上無法讓寶寶長期掛在身上喝奶,或是需要把寶寶交託給其他育兒助手
- 擠奶後,有其他家人可以負責餵奶,甚至協助清洗奶瓶、吸乳器配件。換句話說是有其他幫手可以實質上分擔餵奶、清消的任務,讓媽媽負擔不會太重
3.什麼樣的人適合混餵?
混餵最常見的情境是:
- 白天媽媽上班,由其他照顧者瓶餵。晚上媽媽下班後、週末放假的時候親餵(這種哺乳模式是很多上班媽媽選擇採用的。晚上和週末的親餵可以無限暢飲,以充份回應寶寶的需求,並刺激泌乳、維持奶量)
- 媽媽奶量不足,有時候親餵,有時候餵配方奶
有些寶寶喝母奶會經常便便,一不小心就引起尿布疹,被認為是「乳糖不耐」,需要減少母奶甚至全面改喝無乳糖配方奶,因而改採混餵或瓶餵。其實真正的「乳糖不耐」是很少見的情形(可以參考魚丸醫師的文章〈嬰兒頻繁稀水便就是乳糖不耐要換奶嗎? PART1〉)。通常,小月齡的母乳寶寶從數天便便一次,到一天便便十餘次都有可能,便便型態會略呈稀水狀,都屬於正常。如果懷疑寶寶可能乳糖不耐,可以諮詢專業的小兒科醫師,由醫師協助做細膩的評估和調整。
五、親、瓶混餵,怎麼避免乳頭混淆、流速混淆?
前面說到,親餵、瓶餵混合採用,寶寶可能會有乳頭混淆、流速混淆的情形。如果想盡量避免,可以採取以下做法:
1.其他照顧者餵寶寶喝奶時,優先採用杯子或湯匙餵奶
奶嘴是仿照乳頭設計的,但杯子或湯匙的形狀就大不相同,寶寶不太容易把杯餵或湯匙餵的喝法照搬到親餵。因此,要避免混淆,可以優先考慮用杯子或湯匙餵奶,而非奶瓶。
杯餵或湯匙餵的做法是:把杯口或湯匙邊緣湊近寶寶,讓寶寶聞到奶的味道,接著讓杯口或湯匙邊緣靠著寶寶的舌頭上方。寶寶會做出類似吸吮的動作,舌頭的運動會推動杯子湯匙,讓裡面的奶水流入口中。
2.如果照顧者無法用杯子或湯匙餵奶,必須要用奶瓶,怎麼辦?
如果必須用奶瓶餵奶,奶瓶可以選用「寬口奶瓶」,奶嘴選用最小的孔洞,可以在硬體上最大程度地接近乳房。寬口奶瓶能引導寶寶做出類似親餵含乳「張大嘴」的動作,小孔洞奶嘴可以讓寶寶習慣母奶有時候低流速的情況。
餵奶方式則可以採用「嬰兒主導式瓶餵」。

「嬰兒主導式瓶餵」怎麼做?
- 步驟 1:讓寶寶坐在大腿上,一隻手的手掌支撐寶寶的頭、頸、肩,讓寶寶呈現上半身直立的姿勢坐著
- 步驟 2:奶嘴輕輕觸碰寶寶的上唇,待寶寶張開嘴巴,再把奶嘴送入寶寶口中
- 步驟 3:不要一開始就在奶嘴裡灌滿奶水。奶嘴先保持空的,等寶寶空吸幾口之後,再讓寶寶開始吸到奶。奶瓶的傾斜角度,盡量讓「奶水的表面跟地面大約平行」。奶水量漸漸喝少之後,再稍微增加奶瓶斜度
- 步驟 4:每隔幾分鐘可以休息一下,幫寶寶拍嗝,拍完再繼續餵
- 步驟 5:如果寶寶表示出「不想喝了」的徵兆,例如把頭轉開、用舌頭頂出奶嘴、用手推開奶瓶,就停止餵奶
「嬰兒主導式瓶餵」用意是盡量模擬接近親餵的型態,習慣空吸是模擬親餵奶陣還沒來時的情形,全程讓寶寶自己控制喝奶的速度快慢,以及順應寶寶的意願給奶或收奶。除了接近親餵,也較能避免過度餵養而造成寶寶腸胃不適。
六、常見問題FAQ
1.親餵其他家人無法幫忙餵奶,媽媽會很累、無法休息?
很多媽媽在選擇親餵或瓶餵時,都會提出這個考量:瓶餵,其他人才能幫忙。
其實,這一題要回到媽媽的生活環境來考量。
如果是有育兒幫手的媽媽,而且是「常態」都有幫手,例如跟後援同住,那麼,把奶擠出來,交給後援幫忙餵,的確自己可以暫時不在場、喘口氣。
但如果平常白天要自己單獨顧嬰,沒有常態的育兒幫手,那麼,就不存在「擠出來餵,別人可以幫忙餵」,因為擠出來之後,也是媽媽餵奶(或是大部分時間由媽媽餵奶)。這種狀況,擠奶+瓶餵就不太能讓媽媽變輕鬆,反而可能會讓時間很卡,寶寶餓了要餵奶、同時媽媽擠奶時間也到了,兩種需求同時要滿足,分身乏術。
這時候,親餵就反而比較方便,只要把寶寶抱過來親餵,就一次解決「擠奶」和「餵奶」兩個需求。
當然,如果有用得順手的免手持吸乳器,也是一種解方。用免手持吸乳器擠奶,雙手空出來餵寶寶喝奶。
因此,選擇什麼方式,要根據媽媽實際的生活情況來評估。
如果親餵,「餵奶」這件事就沒辦法由其他家人代勞,但其他事情還是可以,例如哄睡、洗屁屁、換尿布、洗澡、陪玩,這些事情都是其他家人可以一起分擔的。
因為新生兒掛奶往往喝比較久,貼心的爸爸或其他家人,也可以關心正在餵奶的媽媽有沒沒有需要喝口水、吃點小點心補充能量,這些也都是家人能為哺乳做的。
2.親餵看不到寶寶喝了多少奶,要怎麼知道寶寶喝飽沒?
首先可以從「尿量」判斷。0~4個月大的親餵寶寶,每天解尿6~8次,每次尿量約有50g重(換下來的濕尿布重減掉乾尿布重量),每天尿量約有300g重,就是達標。當然,寶寶不是機器人,假如有一天尿量總重是293g,也不用太擔心。4個月以上,寶寶排汗、流口水量增加之後,尿量也可能相應減少。
其次可以從「便便型態」判斷。寶寶剛出生會排黑綠色的「胎便」,如果寶寶喝夠奶,胎便最遲應該在出生5天後排淨,便便型態轉為黃綠色或黃色。
再來,平常可以觀察寶寶喝完奶的情形和一整天的活力。如果有喝飽,新生兒會呈現四肢放鬆甚至睡著,長大一點則會展現出符合發展階段的活動表現,攝食充足的寶寶,也會有充足的活力。
以上三點都是短期就能觀察的指標。長期則可以記錄寶寶的身高體重變化,看生長曲線是否健康。原則上,生長曲線要「跟自己比」,出生時15%~50%,後續成長就希望維持在這段範圍內,不要掉到3%~15%的區間,也不用跟別的85%~97%寶寶比。
如果尿量、便便、活力、生長曲線都正常,就代表寶寶有喝夠奶。
3.混餵可以全母乳嗎?
採部分親餵、部分瓶餵的方式,只要媽媽奶量足夠,也可以全母乳。
混餵要怎麼維持奶量呢?做法包括:
- 能親餵時讓寶寶無限暢飲,只要寶寶想喝奶,就餵奶,不限時間、不限次數
- 不能親餵時規律擠奶,維持擠奶的頻率和時間
- 媽媽保持良好的睡眠和心情
以上方式,都有助於維持奶量。至於什麼時候親餵,什麼時候混餵,原則上媽媽在寶寶身邊、方便親餵時,就親餵。媽媽出門、不在寶寶身邊,由其他人代為照顧寶寶時,就採瓶餵的方式。
有人可能會問:媽媽可以有時候親餵、有時候瓶餵嗎?答案是「建議不要」。當寶寶哭泣、被媽媽抱起來時,他會預期自己可能得到的是「媽媽的乳房」或「奶瓶」。如果經常變來變去,可能會讓寶寶困惑。因此會比較建議維持一致性,媽媽在就親餵,媽媽不在就瓶餵,讓寶寶可以預測自己將會得到什麼。
4.上班後只能瓶餵嗎?
媽媽產後復職,如果還想維持部分親餵,可以白天擠母奶瓶餵,或是白天餵配方,晚上回家後和週末放假時親餵。親餵最好不限時、不限次數,讓寶寶無限暢飲,有助於回應寶寶對媽媽的情感需求,以及維持媽媽的奶量。
5.全母乳要持續多久?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嬰兒可以純母乳哺育到6個月大,之後開始添加副食品,同時維持母乳哺育直到孩子2歲或2歲以上。這是從營養和嬰幼兒成長的角度來說。
實際上,如果寶寶活動量很大,單純喝母乳越來越快餓,喝完奶之後還經常焦躁不安,嘗試安撫也沒有效,可以評估滿4個月後早一點開始嘗試副食品。(寶寶可以開始吃副食品的徵兆,可以參考這篇〈母奶寶寶幾個月開始吃副食品:從哺乳到副食品的過渡期,新手媽媽最常問〉。)
一歲以上的孩子,奶就不再是主食,不過如果媽媽行有餘力,還願意擠奶或親餵,孩子也還願意喝,母乳中的成分依然對孩子有益,可以持續餵母乳到媽媽或孩子任何一方希望離乳,再相互溝通討論,尊重雙方的意願離乳。
6.親餵寶寶會特別黏媽媽嗎?
親餵寶寶特別黏人嗎?有些人說「親餵讓寶寶特別依賴媽媽」,也有些人說「親餵讓寶寶有安全感、不怕生、勇於探索」。其實,親餵確實可以給孩子安定感,讓孩子沐浴在媽媽的懷抱與陪伴中,但多看一些親餵寶寶就能發現,有些親餵的孩子安全感充足,勇於探索,落落大方;有些親餵寶寶黏媽媽,一有挫折或陌生情境就想回到媽媽身邊。並非所有親餵寶寶都是同一種樣子。寶寶是黏人或獨立,很大程度受天生氣質影響,而非親餵。
此外,寶寶特別黏媽媽是很自然的。因為懷胎十月,寶寶聽媽媽的聲音、心跳聽得最習慣,最有安全感。在「跟寶寶培養感情」這件事情上,媽媽的起跑點比其他人多了兩百多天,這是不爭的事實。寶寶出生以後,其他家人只要投入時間和用心,愛護寶寶、陪伴寶寶,跟寶寶說話、陪玩、給予照顧,慢慢也能跟寶寶培養出深厚感情。
七、結語
看完這篇文章,相信你對於親餵、瓶餵、混餵各自的優點與挑戰,該怎麼選擇,都更有概念了。其實,所有的分析,都是為了讓你在選擇時更有概念,知道要做哪些準備,萬一遇到困難,不至於手忙腳亂。不管選擇哪一種餵養方式,只要能跟媽媽自己的生活、家庭生活融合,適合你們的生活,就是好的做法。
最好的哺育方式,就是媽媽安心、寶寶健康的那一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