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更新時間: 2025 年 11 月 06 日
母奶寶寶幾個月開始吃副食品?是4個月開始,還是6個月?如果是親餵,奶和副食品該怎麼搭配?要先喝奶、再吃副食品,還是先吃副食品、再喝奶?有人說母奶會越餵越沒營養,是真的嗎?關於母奶和副食品的問題,一起來看看。
一、母奶寶寶幾個月以上要開始吃副食品?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寶寶出生後「6個月內」適合「純母乳餵養」,也就是不餵其他任何食物和液體,包括不餵水。「6個月開始」給寶寶吃副食品,並持續哺乳到孩子2歲或以上。
除了世界衛生組織,我們也可以參考臺灣兒科醫學會的「嬰兒哺育建議」:
- 純哺育母乳至4-6個月大(純哺育母乳意謂除了藥品等必要物之外,不吃任何其他食物)
- 於4-6個月大開始添加副食品,建議持續哺育母乳至1歲
- 1歲後可依據母親與嬰兒的意願與需要持續哺餵母乳,沒有年齡之限制
換句話說,純母乳寶寶開始吃副食品的時間是4~6個月,最晚不晚於6個月。儘管世界衛生組織建議6個月開始再吃副食品,不過,實務上可以觀察寶寶的情況,斟酌是否讓寶寶滿4個月後就開始吃。
我曾經跟兒科醫師(同時也是IBCLC)討論,醫師說:純母乳寶寶最晚從6個月開始需要從母乳以外的地方額外攝取鐵。一般來說,會希望寶寶能從自然食物攝取(比起吃補充劑),而寶寶如果從未經過練習,也很難一夕之間就從零經驗變成可以吃食物。因此6個月前稍微練習還是好的。
寶寶準備好吃副食品的徵兆有哪些呢?例如:
- 寶寶每次看到大人吃東西就很有興趣,會抿脣、舔嘴、直勾勾盯著看,做出類似「吃」的動作。
- 寶寶身體準備好,頭部與頸部能支撐、能坐穩、吐舌動作消失。
- 寶寶以前喝奶就飽,現在只喝奶變得很容易餓,經常焦躁不安、討奶頻率增加,可能需要攝取其他食物。
「長牙齒」不是開始吃副食品的必要條件。寶寶的牙齦足夠堅硬,就算還沒有冒出牙齒,也足以碾磨乳糜狀甚至碎狀的食物。只要漸進練習磨碎和吞嚥的能力,還沒長牙齒的寶寶也能順利吃副食品。

二、親餵寶寶吃副食品,要先喝奶還是先吃副食品?奶和副食品間隔多久比較好?
一般來說,我會推薦先從寶寶兩餐奶的平均間隔時間除以二的時候,先讓寶寶試試看。
例如:寶寶平均每4小時喝一次奶,就在喝完奶2小時後,嘗試給少量副食品。
這樣安排的原因是:寶寶剛開始學吃副食品,這對他是一件全新的、需要練習的事。如果寶寶剛剛喝飽,可能比較沒食慾、動力不足;如果寶寶已經餓了,還要他用不熟悉的方法攝取食物,也可能等不及,因為太餓了只想用熟悉的方法快快喝飽,而失去嘗試副食品的意願。況且,副食品一開始只是吃少量,也不足以滿足飢餓的寶寶。
所以,嘗試副食品的時間可以抓在寶寶剛睡飽精神好、有點食慾又還沒餓扁的時候。
如果寶寶沒有意願吃,可以再嘗試讓寶寶餓一點點再餵。至於親餵,就維持「按需哺乳」的原則不變。(「按需哺乳」的原則可以參考:〈親餵多久餵一次、要餵幾分鐘?「按需哺乳」,不限時、不計次,是親餵首要原則〉。)
隨著寶寶月齡漸漸長大,副食品也吃得越來越好之後,就可以慢慢在寶寶肚子餓時優先給食物,並且把吃食物的時間調整到你希望寶寶吃飯的時間(例如三餐+點心),為一歲以後食物為主做準備。
記得任何調整儘量都用漸進式的,觀察寶寶的反應再微調。每個孩子會有個別化差異,也有自己的喜好和想法。我曾經聽說過有寶寶堅持吃食物也要搭配親餵一起喝、吃飯前一定要先來一點親餵、吃完飯一定要親餵收尾……林林總總都有。
這時候我們可以記得一個原則:我們的階段性任務,是引導寶寶慢慢接受食物,過渡到一歲以上吃食物為主的階段,寶寶的偏好,如果不影響吃飯,就不妨順其自然,強硬拉拒容易適得其反;如果到了影響吃飯的程度,不妨先釐清我們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麼,採取「把目標拆解小段」、漸進式一點一點推進,比較容易達成。

三、FAQ
1.一歲以前奶是主食,奶和副食品的搭配比例要怎麼配比較好?
「1歲以前奶是主食」這句話,其實我們可以更彈性看待。寶寶的成長是漸進的,不會在0歲11個月30天的時候還要以奶為主食,1歲0個月0天時瞬間變成以食物為主、奶為輔。
我們要做的是讓副食品慢慢加入,漸進式成為主角。在寶寶剛開始吃副食品時,一天可以吃1~2次,每次少量,用餐時間選在寶寶精神好、稍有胃口又不會太餓的時候,先讓寶寶習慣咀嚼和吞嚥食物。
之後慢慢提升每一餐的份量,如果寶寶適應良好,9~10個月左右可以增加到一天3餐,用餐時間也調整成像大人一樣的早餐、午餐、晚餐時間。預期在寶寶1歲時,一天能吃3餐正餐。正餐之外,視孩子個人需要,在早、午餐之間和午、晚餐之間,可以適量吃點心,晚上睡前喝奶。
當然,每個寶寶食量不一,作息也不一樣,以上原則可以當成參考,實際還是以寶寶的適應情形、飲食需要來調整。
2.母奶會越餵越稀、越來越沒營養嗎?
母奶會越來越沒營養嗎?
曾聽說媽媽餵寶寶母奶到6個月,被長輩關切:「不要再餵母奶了,母奶超過6個月就沒營養了啦。」餵到1歲以上被關切的更多:「蛤,他還在喝母奶喔?不是沒營養了嗎?」
真相是:母奶不會越來越沒營養。
隨著寶寶長大,除了母奶,也會需要從多元食物攝取營養,才能均衡供給小小身體長大。這時候,只喝奶當然不夠,但不夠的原因是寶寶需要的更多,並不是母奶變得沒營養、不再值得攝取。恰恰相反,母奶依然能提供寶寶良好的營養成分和生物活性成分。
衛福部國民健署網站指出:「就算到1歲以後持續依著寶寶的需求經常哺乳,母乳仍可提供1/3寶寶所需的熱量、超過一半以上的蛋白質、以及約9成的維他命A。」
根據一項波蘭的研究
(“Nutrients and Bioactive Components of Human Milk After One Year of Lactation: Implication for Human Milk Banks”,
刊登於Journal of Pediatric Gastroenterology and Nutrition (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 2022, Vol 74(2):284-291. DOI:10.1097/MPG.0000000000003298),
該研究比較產後3~6週(短期泌乳組)和泌乳超過1年的媽媽(長期泌乳組),母乳中的營養成分差異,發現:長期泌乳組母奶的「醣類」含量比短期泌乳組低;
而脂肪含量、生物活性成分(例如免疫成分)則比短期泌乳組更高。
蛋白質、乳鐵蛋白、溶菌酶、維生素C兩組沒有顯著差異。
對於「醣類含量降低」,兒科醫師張淳翔認為這也能夠解釋:「因為一歲以後腸道內乳糖酶的活性開始漸漸降低,因此一歲以後的母乳乳醣量也比較少。」換句話說,醣類含量降低,是適應寶寶身體成長變化的相應現象。
所以,別再說母奶會越餵越沒營養啦。一歲以上,母奶的營養成分還是很豐富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