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餵多久餵一次、要餵幾分鐘?「按需哺乳」,不限時、不計次,是親餵首要原則

最後更新時間: 2025 年 11 月 05 日

親餵寶寶喝一餐奶要喝多久?兩次喝奶間隔通常幾小時?看不到奶量,怎麼判斷親餵寶寶喝夠了?親餵夜奶會不會導致蛀牙?這些都是很多新手親餵媽媽會有的疑問,以下一一解答。

「躺餵」是讓媽媽可以頻繁哺餵新生兒、比較不容易疲倦的姿勢
「躺餵」是讓媽媽可以頻繁哺餵新生兒、比較不容易疲倦的姿勢(圖片來源:Freepik

一、親餵的餵食原則:按需哺乳

親餵多久要餵一次?一次要餵多久?新生兒頻繁喝奶正常嗎?特別是新生兒,親餵喝奶動輒四、五十分鐘甚至一小時,喝到最後還睡著,不免讓人疑惑:這是正常的嗎?

其實,這是親餵初期的正常現象。因為新生兒吸吮的技巧和力氣都還不強,加上母乳好消化、容易餓,親餵1次1小時左右、每2~3小時要喝奶,每天喝8~12次甚至更多,都是正常的。

乍聽之下覺得很多,對不對?其實,親餵的核心原則是不限時、不計次,「按需哺乳」,只要寶寶有需要就餵,主打「讓寶寶自由喝到飽」。這樣的做法,有助於「讓寶寶攝取足夠奶水」和「促進媽媽乳汁分泌」。

但這也意味著:在新生兒階段,媽媽每天要花大量時間餵奶。可想而知,找到舒服的親餵姿勢多麼重要。

親餵新生兒首推的姿勢是「側躺餵」,媽媽可以側躺在床上,餵奶同時能休息、能滑手機。「生物哺育法」也值得嘗試。當然,也可以坐著餵,用搖籃式或橄欖球式。不管哪種姿勢,媽媽一定要確保自己身體獲得良好支撐,背部、腰部、手臂、腳……都有支托,靠著床或沙發,必要時借助小枕頭、棉被捲或毛巾捲來協助支撐,才不會長時間維持相同姿勢,造成肌肉緊繃痠痛。

有些新手爸爸或其他家人看到媽媽花大量時間親餵,會憂慮自己幫不上忙。其實,親餵雖然只能媽媽餵奶,但貼心的其他家人還有很多能做的事。例如:當媽媽在親餵時,關心媽媽需不需要喝水、喝飲料、吃點心,畢竟泌乳會消耗身體能量,一小時不能動可能會餓、會口渴。家人也可以在親餵結束後,接手寶寶,幫寶寶換尿布、洗澡、陪玩、哄睡,這些育兒工作都是親餵媽媽的家人能分擔的。

隨著寶寶月齡漸大、親餵經驗越來越豐富,吸吮的力氣和技巧越來越好,一餐需要的時間就會縮短。如果全親餵,一般在寶寶3個月大左右,可以10~15分鐘喝完一餐。

這些時間,只是提供哺乳媽媽參考,但不建議親餵計時。一方面,大人吃飯也有快有慢,因人而異,寶寶喝奶也是如此。再來,有時候,寶寶喝多久也受他當下的心情、累不累影響。上述的時間只是提供新手媽媽約略有概念參考。

(親餵容易碰到哪些挑戰?可以參考這篇〈親餵、瓶餵、混餵怎麼選?哺乳方式優缺點比較與選擇指南〉。)

照顧寶寶,除了餵奶,陪伴也是很重要的
照顧寶寶,除了餵奶,陪伴也是很重要的(圖片來源:Freepik

二、親餵要換邊嗎?一次親餵,要兩邊乳房都餵嗎?

親餵過程中,不用特地打斷寶寶、換邊給寶寶喝。可以等寶寶喝到自然鬆口之後,換另一邊乳房,看寶寶還有沒有要再喝。下一次親餵,從寶寶上次沒喝或比較漲的那一邊乳房先開始餵。

假如寶寶喝很久,媽媽不得已必須中斷,例如要去上廁所,可以用小指沿著寶寶嘴角和媽媽乳房交界處伸進去,破除原本的真空狀態,順勢用小指從寶寶口中把乳頭勾出來。這樣,媽媽就能安全退開,不會導致乳頭受傷疼痛了。

三、親餵怎麼判斷寶寶喝夠沒?

親餵不像奶瓶有刻度,要怎麼知道寶寶喝了多少?答案是:親餵沒辦法知道寶寶確切的奶量,也不用知道。

判斷親餵寶寶喝得夠不夠,不靠奶量,而是看以下4項指標:

3 項短期指標:尿量、排便、穩定度與活動力

  1. 尿量
    4個月以前,寶寶每天有6~8片濕尿布、一日總尿量約有300g,尿液呈淡黃色,沒有結晶尿,代表喝奶量充足。(寶寶長大到4個月以後,流口水、流汗排出的水分也會佔去一些排水量,這時候就算喝奶充足,尿量也有300g那麼多了)
  2. 排便
    剛出生的寶寶會排黑綠色的胎便。如果喝奶充足,最遲5~6天會排乾淨,純母乳寶寶會改排黃色或黃綠色的母乳便。如果胎便遲遲排不乾淨,就有必要檢視寶寶喝奶量是否足夠。
  3. 穩定度、活動力
    如果有喝飽,寶寶可以安穩睡著或呈現放鬆狀態,不焦躁。醒著的時候,寶寶會活動力充足。

1 項長期指標:生長曲線

原則上,生長曲線是要「跟自己比」。生長曲線落在3%~97%之間,且「跟自己比」維持在同一區間,成長的幅度就屬於正常範圍,也表示喝奶量足夠。

如果不確定生長曲線是否正常,可以在打預防針時請教小兒科醫師。

以上3項短期表現(尿、便、穩定+活力)、1項長期表現(生長曲線),就是觀察親餵寶寶喝奶夠不夠的方式。

三、常見問題FAQ

1.親餵要怎麼知道媽媽奶量夠不夠?寶寶總是喝很久,放回床上很快又哭,是不是我的母奶不夠?

「他喝那麼久,是不是你的奶不夠?」
「他常常放下就哭,是不是你的奶不夠?」

這是親餵媽媽經常面臨的困境。寶寶有任何表現,媽媽就要面臨「奶量不夠」的質疑。有些媽媽聽多了,也忍不住懷疑起自己:是不是我的母奶量真的不夠?

我剛開始親餵時,也一度很擔心:寶寶一直喝、一直喝,我要怎麼知道他喝了多少?會不會我的奶量不夠,寶寶才喝這麼久?

當時,我的親餵資深學姐傳了黃瑽寧醫師這段影片給我:〈別再被CC數綁架,餵母乳千萬別把奶擠到奶瓶監測寶寶每餐喝多少!〉影片裡,黃瑽寧醫師用簡明易懂的比喻解釋了親餵的原理,以及「為什麼不要把母奶擠到奶瓶裡,看寶寶一餐喝了多少」,非常推薦觀看。

親餵媽媽請先放下「奶量不夠」的擔憂。如果是全親餵,只要按寶寶需求哺乳,而且寶寶是有效吸吮,滿足這兩個條件,通常都能建立良好的泌乳機制循環,也就是用「寶寶的需求」告訴媽媽的身體「需要製造多少母奶」,媽媽身體接收訊號,就分泌母乳。

「有效吸吮」可以聽寶寶的吸吮和吞嚥聲判斷。通常,寶寶剛開始親餵的前幾分鐘(具體時間因人而異),可能會有比較短促的吸吮聲。等到觸發媽媽的排乳反射,吸吮聲就會變得比較慢、比較長,大約兩次吸吮搭配一次吞嚥聲。媽媽在親餵時,可以試著聽聽看。

除了聽聲音,如果想確定寶寶實際喝得夠不夠,可以參考上述的3短期+1長期指標(尿量、便便、活動力,以及生長曲線)

瞭解泌乳原理、掌握寶寶喝夠指標之後,我們可以把「奶量」和「寶寶哭」兩件事分開看待。寶寶喝奶喝很久、一放床就哭,並不一定是「媽媽奶不夠」、「寶寶肚子餓」,更可能有別的原因:

想像自己是剛出生不久的新生兒。以前在媽媽的子宮裡,透過臍帶就能吸收營養,現在要用「吸吮」這種全新的方式。親餵吸吮的方式跟瓶餵不同,也比瓶餵更費力,新生兒需要練習。喝累了,窩在媽媽溫暖的懷抱裡,小臉貼著媽媽柔軟的乳房,耳朵聽著媽媽熟悉的心跳,休息一陣再喝,或是放鬆了、愛睏睡著,都是再自然不過的事。這些都會導致寶寶親餵喝得比較久。

媽媽能做的是為寶寶解開包巾,一方面讓寶寶的身體手腳可以自然活動,再來,不那麼高溫,也就不會那麼想睡。如果寶寶快睡著了,媽媽可以捏捏他的手腳、搔搔腳底,提醒他記得喝奶。按寶寶需求,有需要就餵,寶寶會在一次一次練習中越來越熟練,一天一天長大越來越有力氣。漸漸,越來越快就能喝飽一餐。

至於寶寶一放床就哭,有些人會說,瓶餵寶寶喝夠了就會睡著,能躺在嬰兒床上好好睡一覺。親餵寶寶一放床就醒來,一定是沒有吃飽、睡不安穩。

其實,如果是採用傳統瓶餵,很容易過度餵食。表面上看到寶寶喝完睡著,其實是吃撐了昏昏欲睡。

讓我們再次想像自己是新生兒,剛從媽媽的子宮出來,外面的環境很陌生,充滿光線、聲音等各種刺激,被熟悉的媽媽抱在懷裡,是最安心的。離開媽媽溫暖的懷抱就醒來,保持一定程度的警覺,企圖尋求媽媽的庇護,是很本能的事。

寶寶親餵完放床就醒,不應該驟然解讀為「寶寶沒吃飽」,更可能是寶寶沒有吃撐自己,也還維持著警醒的本能。

媽媽可以選擇抱起來安撫,或是讓寶寶躺在嬰兒床,媽媽在一旁輕拍寶寶、溫柔跟寶寶說話讓寶寶逐漸知道「這裡是我家,這裡是我的床,媽媽在身邊,我在這裡很安全」

媽媽的安撫可以幫助寶寶維持情緒穩定
媽媽的安撫可以幫助寶寶維持情緒穩定(圖片來源:Freepik

2.親餵到一半寶寶睡著了,是喝飽了嗎?要叫醒寶寶繼續餵嗎?

親餵寶寶有時候會喝一下就睡著。這時候,寶寶不一定是喝飽了,也有可能稍微喝到不餓,躺在媽媽溫暖的懷抱裡,舒服地睡著了。

如果是小月齡的寶寶,只喝了一下子就睡著,媽媽可以搔搔寶寶的腳底,或是幫寶寶換尿布,試著喚醒寶寶繼續喝,也可以在寶寶喝奶時持續跟寶寶互動,說說話、揉揉他的小手小腳,幫助他維持清醒。喝奶前,寶寶如果有包包巾,包巾要解開,衣服也不要穿太溫暖。寶寶跟媽媽身體相貼,已經很溫暖,如果衣服也穿得厚,就更容易昏昏欲睡。

如果以上都做了,寶寶已經睡到吵不醒,就可以放床了,讓寶寶安穩睡吧。

萬一寶寶睡著了,嘴巴卻沒有鬆開,媽媽想要離開去忙別的事、休息一下,可以用小指沿著寶寶嘴角和乳房交界處伸進去,把乳頭勾出來,媽媽就可以全身而退。

3.親餵要拍嗝嗎?

以前常常聽說,親餵不用拍嗝,因為寶寶從乳房喝奶,嘴唇是緊貼著乳房的,而且乳房不像奶瓶裡有空氣。

原理是這樣沒錯。但根據我親餵兩個孩子的經驗、後來也在社群聽其他親餵媽媽分享,親餵要不要拍嗝,其實因人而異

⁡有的寶寶親餵完不用拍嗝,就順順的,不會不舒服。但有的寶寶常常看起來不太舒服的樣子,例如會皺眉頭哼哼,或是溢奶,抱來拍一拍,真的會拍出嗝。打嗝完,寶寶小臉就一副滿意的樣子。

⁡這就表示有的親餵寶寶也需要拍嗝。

為什麼呢?這是因為親餵本身雖然不會吸到空氣,但寶寶平常發聲、活動,都還是可能吸進空氣,特別是活動量大、哭聲大的寶寶,劇烈呼吸換氣的時候,更容易吸到空氣。

這種情況,跟親餵沒有直接關係,也不一定要等親餵完再拍嗝,平常就可以把寶寶抱起來拍一拍,或是幫寶寶做排氣操,都能幫助寶寶舒緩不適,讓寶寶更舒服。

親餵要不要拍嗝,其實因寶寶個人情況而異,以寶寶舒服為原則,沒有一定答案(圖片來源:Freepik)
親餵要不要拍嗝,其實因寶寶個人情況而異,以寶寶舒服為原則,沒有一定答案(圖片來源:Freepik

4.親餵寶寶剛開始吃副食品,是要先吃副食品、再喝母奶,還是先喝母奶、再吃副食品?

一般來說,我會推薦先從寶寶兩餐奶的平均間隔時間除以二的時候,先讓寶寶試試看。

例如:寶寶平均每4小時喝一次奶,就在喝完奶2小時後,嘗試給少量副食品。

有關親餵母奶跟副食品的搭配間隔,可以參考〈4~6個月以後母奶與副食品搭配:從哺乳到副食品的過渡期,新手媽媽最常問〉。

5.親餵夜奶一定要戒嗎?不戒夜奶會不會蛀牙?

奶睡和夜間親餵會導致蛀牙嗎?怕蛀牙,夜奶要不要戒?這是很多母乳媽媽在寶寶長牙後會擔心的問題。

原則上,夜奶不會直接導致蛀牙。根據國民健康署「孕產兒關懷網站」〈母乳哺育與寶寶蛀牙的關連性〉這篇文章,母乳中含有「免疫球蛋白A(IgA)」和「免疫球蛋白G(IgG)」,可以減緩引發蛀牙的鏈球菌生長。而母乳中的「乳鐵蛋白」則可以抑制牙菌斑生長。這些成分都能保護牙齒的琺瑯質

看起來,母奶能保護牙齒。但,如果把母奶跟其他食物放在一起,情況就不同了。

這是什麼意思呢?

一般大家討論「母奶不會引起蛀牙」,最主要是根據Erickson和Elham Mazhari的研究”Investigation of the role of human breast milk in
caries development
“。這篇研究探討母乳對蛀牙的影響,指出兩件事:

  1. 單獨母奶,就跟單獨清水一樣,不會引起蛀牙。
  2. 在蔗糖環境中加入母乳,比單獨蔗糖更容易蛀牙。

研究提到,如果拿牛乳跟人類母乳對比,人乳的緩衝能力比較差。當環境中沒有其他酸源時,母乳還能保持接近中性的pH值;但當環境中有其他酸(例如蛀牙菌分解食物產生酸),母乳就無法發揮中和的能力,而這會讓口腔長期處在酸性的環境,強化蛀牙。

有了這篇研究,我們回到夜奶的問題,答案就很清楚了。不管白天或夜晚,寶寶長牙以後,會喝母乳、也會吃其他食物的情況下,最好在飲食後、喝奶後都徹底刷牙、清潔口腔。刷牙時,牙齒的每一面包含齒縫都要清乾淨,如果齒縫比較密,可以使用牙線清潔。

吃完東西,保持刷牙好習慣
吃完東西,保持刷牙好習慣(圖片來源:Freepik

謹守一項原則:避免讓母乳跟其他食物成分共處在口腔。

舉例來說,我家的做法是:孩子吃完東西,必須先清口腔刷牙,才能喝奶。睡前奶喝完,也會先清潔口腔。如果半夜醒來喝奶,夜間沒有再額外清潔,等早上起床後再刷牙。

用這套模式,孩子長牙後親餵已經超過一年,牙齒都保持得很健康。

個人頭像照片
佳瑩Joy

華人泌乳顧問協會認證泌乳照服員(CCLA),同時也是二寶媽,哺乳進行式。曾親身經歷過擠奶瓶餵母乳、餵配方奶、親瓶混餵、混餵轉親餵、全親餵,從母奶媽媽出發,學習泌乳專業,相信好的哺餵方式要適合家庭、媽媽快樂,才能長久。

文章: 19
訂閱
通知關於
guest

0 留言
回饋意見
查看所有留言
本文目錄